內蒙古自治區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情況

時間:2011-08-30 13:40   來源:正北方網

  內蒙古自治區橫跨“三北”,是祖國的北部生態屏障。自治區政府長期以來堅持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基本原則,劃定生態保護的紅線,不斷加強農村牧區環境改善,實現了保護與發展共贏的目標。

  一、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為重點,把保護生態環境為己任,持續全面推進。內蒙古自治區國土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東西跨越了29個經度,南北經過了16個緯度。內蒙古廣闊的土地、多樣化的氣候以及複雜的自然地理條件形成了類型多樣化的生態系統。有濕潤地區的森林生態系統、半乾旱地區的草原生態系統、乾旱地區的荒漠化草原生態系統、草原化荒漠生態系統以及極乾旱地區的荒漠生態系統。內蒙古多樣化的生態系統及由此孕育著的豐富多樣的生物物種,為維繫這一地區的生態平衡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於歷史、自然、人為等因素,土地嚴重退化、沙化、荒漠化。全區有風蝕面積56. 35萬平方公里、水蝕2.75萬平方公里、鹽漬化3.l 3萬平方公里、凍融4.77萬平方公里。雖然經過堅持不懈的開展生態環境治理,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了遏制,但全區仍有約60%的荒漠化土地需要進行治理。生物

  多樣性還在經受著嚴峻的威脅。自治區環境保護廳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非常重視,在政策導向和近期工作部署中,都把保護生物多樣性作為重點加以部署,開展了內蒙古生物多樣性現狀評價,對物種豐富度、生態系統類型多樣性、物種特有性、外來物種入侵度、物種受威脅程度等進行了評價,為整體上提升全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管理能力,提供了翔突的技術基礎依據。目前正在著手組織編制內蒙古自治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行動計劃,為長期深入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制定指導原則和工作方案。為了汲取國外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經驗,自治區環保廳開展了多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國際合作項目。目前阿拉善盟“中國——歐盟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項目”、呼倫貝爾市“中國——歐盟生物多樣性保護示範項目”、呼倫貝爾市“中俄蒙地區性生物多樣性跨國保護共管項目”等項目正在進行中。

  二、通過對建設項目的環境監管,實現科學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和維護廣大群眾利益。內蒙古自治區近年經濟發展較快,為我國西部開發起到了很好的帶動作用,但在開發建設中也給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和污染,有的還給周圍居民帶來了影響。自治區環境保護廳及時總結項目建設和運營中存在的問題,不斷調整完善政策措施,確保生態環境不致受到難以逆轉的損害,老百姓利益不受到傷害。在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財政部、、環境保護總局《關於建立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責任機制的指導意見》、環保總局、國土資源部《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內蒙古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政策的同時,還結合自治區實際,針對開發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制定了嚴於國家政策的多項規定。突出強調工業建設項目一律進園區,工業園區必須做總體規劃和作規劃環評;所有建設項目必須按照《環境影響評價法》要求,經過環境影響評價並經環保部門審查批准;都要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産使用”的“三同時”規定。做到在經濟

  建設中堅持開發一小塊,保護一大片,減少佔地,加大生態恢復、復墾力度,不得對草原造成破壞,確保人民群眾利益不受傷害,確保內蒙古這一中國北方重要生態屏障不受到破壞。鄂爾多斯市等地在露天開採中按照“一礦一開溝,回填內排、連片治理”的要求,不漢取得了資源開發的巨大收益,而且讓過去的水土流失侵蝕溝變成了可以耕種的一片片農田。

  三、以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為抓手,確保代表性生態系統和珍惜動植物棲息、生境不受破壞。自然保護區建設,是目前較為有效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截至2010年,內蒙古已建各級自然保護區185個,其中國家級24個:自治區級59個,盟市級25個,旗縣級78個。全區自然保護區面積達1382.37萬公頃,佔自治區國土總面積的11.68%,國家級保護區數量為全國第一。通過各類保護區建設,使我區85%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85%的野生動物種群和60%高等植物群落、30%的天然林、40%的河流、湖泊、沼澤濕地以及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物種的主要棲息地和珍貴樹木的主要分佈地得到有效保護。有的保護區已列為國際《濕地公約》的重要濕地名錄。達賚湖自然保護區、賽罕烏拉自然保護區、錫林郭勒自然保護區加入了“國際人與生物圈”網路成員,自治區環境保護廳通過不斷加大管理力度,使保護區的管護能力和保護生態環境中作用得到了明顯加強。一是加大保護區管護能力建設投入,僅在近五年中,對國家級和自治區級保

  護區就投入資金7000多萬元,使十多個自然保護區的管護能力得到明顯增強。二是開展了保護區管護品質和保護區內建設項目的檢查,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的項目堅決予以清理,有效促進了各保護區管理工作品質的提高,三是對涉及自然保護區的建設項目,都把對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影響分析作為環保審批的前置條件,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和對保護區有較大影響的項目,一律不得進行建設。四是在全國率先運用“3S”技術系統對保護區範圍、功能區、建設項目、保護對象狀況等要素的管理,推進了自然保護區的數字化管理。五是開展自然保護區的國際合作,建立了中國—蒙古—俄羅斯達烏爾國際聯合保護區:我國達賚湖保護區納入了這一聯合保護區,為開展國際化合作保護生態環境的道路做了有益探索。

  四、制定生態功能區劃,切實推進保護政策的實施。為了加強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的宏觀理,協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體現保護優先和實現內蒙古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自治區環境保護廳編制了《內蒙古自治區生態功能區劃》,並將其納入國家的總體功能區劃中。將全區國土劃為禁止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優化開發區。我區大小興安嶺水源涵養區、遼河上游、京津水源地等區域劃為國家水源涵養重要區,科爾沁沙地、呼倫貝爾草原、陰山北麓—渾善達克沙地、毛烏素沙地、黑河中下游防風固沙區劃為國家防風固沙重要區。從2008年開始,國家財政通過轉移支付的方式對重點功能區進行生態補償,推進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生態保護工作,支援範圍和資金額度不斷擴大。截至2010年底,自治區共有35個旗縣列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城,共獲得財政轉移支付29.84億元,其中2008年2.45億元、2009年9.9億元,2010年獲17.49億元。

  五、整治農村牧區環境,提高農牧民生活環境品質。改善農村牧區環境品質,既是提高農牧戈生活環境品質的重要措施,也是使優良生態環境長,期保持的保障。長期以來,我區農村牧區存在的畜禽養殖污染、生活垃圾亂飛、生活污水橫流、很多地方居民飲用水安全存在隱患、歷史遺留的工礦業污染等問題得不到解決,成為影響農牧民生活、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品質的重要因素。為了探索尋找治埋辦法,自2008年以來,自治區環境保護廳通過“以獎促治”、“以獎代補”等形式,開展農村牧區環境品質改善和建設試點,已有7 5個村莊獲得治理資金支援,共計投入資金6055萬元,受益人口近30萬人,取得了較好的環境、社會和經濟效益。

  開展生態示範旗縣、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村創建是整體推進農村牧區環境品質改善的有效形式。幾年來,自治區環保廳通過廣泛宣傳、組織有條件的旗縣開展創建和有積極性的旗縣主動申請創建等多種形式,使呼倫貝爾市和一大批旗縣,鄉鎮、村屯嘎查進入生態創建行列。目前已有11個鄉鎮被命名為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60個鄉鎮、14村屯嘎查命名為自治區級生態鄉鎮、生態村。

編輯:陳寧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