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高舉民族大團結旗幟 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

時間:2011-08-30 13:37   來源:正北方網

  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自治區成立60多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和親切關懷下,自治區黨委、政府和全區各族人民高舉民族大團結旗幟,繼承和發揚民族團結的光榮傳統,始終保持了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和諧、邊疆安寧的大好局面。2007年11月,胡錦濤總書記視察我區時指出:“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年來,以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不平凡歷程,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我國實施民族區域自治樹立了光輝典範。”這是60多年來內蒙古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真實寫照。

  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黨的民族理論武裝各族幹部群眾,為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

  自治區堅持不懈地開展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教育,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黨員幹部、教育人民群眾。在全社會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貫穿到現代化建設各方面。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民族觀、黨的民族理論、民族政策和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從1983年開始,堅持每年9月開展民族團結進步表彰月活動。注重引導各族幹部群眾正確認識民族與國家的關係,正確處理民族利益與國家利益、本民族利益與各民族利益的關係。深入開展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也相互離不開的宣傳教育,使“三個離不開”的思想在各族人民心中深深紮根,促進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始終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注重對各族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的民族團結教育,要求各級領導幹部識大體、顧大局,爭做民族團結的促進派。重視抓好對青少年的宣傳教育,讓民族團結內容進學校、進教材、進課堂,使廣大青少年從小打牢自覺維護民族團結的思想基礎。

  抓好發展第一要務,為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提供有力的物質保證。

  胡錦濤總書記強調指出:“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是各族群眾的迫切要求,也是現階段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途徑,必須擺到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近年來,我們牢牢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支援民族地區發展等重要機遇,堅持從實際出發,著力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逐步探索出了一條符合民族地區實際的發展路子。在發展戰略上,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發展的基點定位在又好又快上,努力做到統籌兼顧協調發展、遵循規律持續發展、以人為本和諧發展,著力提高協調發展水準和可持續發展水準。在發展重點上,堅持打基礎與促發展並重,切實加強生態和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培育和壯大優勢特色産業。“十五”以來,全區共投入生態建設資金300多億元,治理荒漠化、沙化面積2.5億畝,全力構築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生態環境實現了“整體遏制、局部好轉”的歷史性轉變。初步建成了橫貫自治區東西的高等級公路、鐵路、電網“三大通道”。形成了具有較大規模、較高層次的能源、化工、冶金、農畜産品加工、裝備製造、高新技術六大優勢特色産業,三次産業結構演進為11.7:55:33.3,實現了由工業化初期到中期的重大跨越。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城鎮化率達到51.7%。在發展動力上,堅持借助外力與啟動內力相結合,著力培育經濟自主增長機制。在積極爭取和充分利用國家優惠政策的同時,更加注重通過深化改革消除體制機制障礙,通過擴大開放增強發展活力,通過自主創新和科技進步推動科學發展,市場化程度明顯提高,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投資主體日益多元化。自治區經濟社會實現了由加快發展到又好又快發展的重大轉變,主要經濟指標由全國後列邁進中列,一些每人平均指標進入全國前列。

  從2002年到2008年,經濟發展增速連續7年全國領先,總量由1940.9億元增加到7761.8億元,由全國第24位前移至第16位,每人平均生産總值4638美元,居全國第8位;地方財政收入由132.9億元增加到1107.3億元,由全國第25位前移至第17位,每人平均一般預算收入居全國第8位。全區101個旗縣市區中財政收入超過10億元的30個。今年以來,全區上下認真貫徹中央“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方針和宏觀調控政策措施,國民經濟保持良好發展態勢,上半年生産總值增長16.2%,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39.8%,繼續保持全國領先。

編輯:陳寧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