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民族政策成就卓著

時間:2011-08-30 13:33   來源:正北方網

  自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實施20年以來,我國的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在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光輝照耀下,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團結奮鬥,開拓創新,勤勞、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用辛勤的汗水、巨大的成就,譜寫了歷史的新篇章。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取得顯著成績,各族人民生活水準明顯提高。

  一、輝煌的成就

  全國現有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個自治區、76個地級行政區劃單位、699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涉及20個省區市,土地總面積613.1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63.87%;民族自治地方總人口達到17051.24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達7930.39萬人,分別佔全國總人口13.3%和6.3%。

  20年來,民族地區在黨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各族人民團結建設,使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

  (一)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經濟實力明顯增強。2002年全國民族自治地方國內生産總值達到9015.06億元,比1992年增長2倍,年平均增長11.7%,快於同期全國2.3個百分點;地方財政收入達到594.66億元,比1984年增長12.1倍,年平均增長15.4%。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達到35421億元,比1992年增長5.2倍,年平均增長18%。在國家的大力支援下建起一大批能源、原材料工業和水利、生態環境的重點建設項目,有力地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二)農牧業生産不斷躍上新臺階,農村牧區經濟全面發展。農林牧漁業內部結構不斷得到調整,農業比重下降,牧業、漁業比重上升。種植業結構不斷調整。糧食産量由4114.6萬噸增加到6586.77萬噸,增長60%;油料産量由153.95萬噸增加到355.39萬噸,增長1.3倍;牲畜年末總頭數由18198.34萬頭(只)增加到27987.54萬頭(只);豬牛羊肉類總産量由200.09萬噸達到830.11萬噸,增長3.14倍。牛奶産量達397.36萬噸,比1984年增長4.6倍。2002年完成造林面積283.14萬公頃,比1984年增長25.8%。

  (三)工業經濟規模迅速擴大,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過去20年是民族自治地方工業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目前已形成鋼鐵、煤炭、電力、紡織、食品、石化、建材、機械、森工、軍工、航空航太等多個部門,並具有一定現代化程度的工業體系。2002年民族自治地方的原煤産量達到1.57億噸,比1984年增長1.24倍;原油産量2460萬噸,增長2.49倍;發電量1957億千瓦時,增長8.5倍;鋼産量899.82萬噸,增長3.5倍;水泥産量6552.63萬噸,增長6倍;糖産量669.09萬噸,增長5.2倍。一批具有現代企業制度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集團迅速成長起來,涌現出了一批行銷全國走向世界的知名品牌。20年來,各種所有制形式的工業企業共同發展,非國有工業增加值的比重不斷提高。

  (四)城鄉消費品市場日益繁榮活躍。2002年民族自治地方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093.05億元,比1984年增長9.7倍,年平均增長14%。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2038.18億元,比2001年增長10.60%;餐飲業381.07億元,增長15.9%;其他行業673.8億元,增長5.6%。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法人企業比上年增加29個,從業人員增加2805人,銷售總額比上年增長14.4%。

  (五)對外開放貿易不斷擴大,招商引資增勢強勁。2002年民族自治地方進出口貿易總額完成101.06億美元,比1997年增長50.8%。其中,出口總額55.03億美元,增長20.4%;進口總額46.03億美元,增長1.2倍。民族自治地方年末實有外商投資企業達到5252個,全年實際利用外資額達到16.71億美元。

  (六)交通、郵電和旅遊業蓬勃發展。2002年民族自治地方鐵路營業里程和公路線路里程分別達到1.44萬公里和52.7萬公里,分別比1984年增加2300公里和29.16萬公里。全年鐵路貨運量和公路貨運量分別達到23045萬噸和140550萬噸,分別增長91%和9.9倍,民用汽車擁有量達到197.92萬輛。郵電通信業迅速發展起來,郵電業務總量達到437.71億元,年末本地電話用戶達到1814.9萬戶,行動電話用戶達到1590.4萬戶,電話普及率達到20部/百人。

  國際國內旅遊持續發展。我國民族地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2002年民族自治地方國內旅遊人次達到11988.1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1.6%。國內旅遊收入750.84億元,增長63.1%。國際旅遊人次678.26萬人次,增長96.3%。國際旅遊外匯收入9.21億美元,增長11.4%。截至2002年底,民族自治地方擁有世界自然文化遺産29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19個、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154個、全國歷史文化名城99個;擁有國家AAAA級旅遊區287個;擁有旅行社1151個。

  (七)人民生活水準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不斷增強。2002年,民族自治地方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6542.72元,比上暝齔?/SPAN>8.8%。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1771.3元,增長2.4%。居民住房條件明顯改善,城鎮居民每人平均使用面積達到19.7平方米,農村居民每人平均住房面積達到22.2平方米。

  社會保障進一步加強,社會福利事業繼續發展。截至2002年底,民族自治地方城鎮最低收入標準以下的居民中有318.86萬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濟,鄉村最低收入標準以下的居民中有84.98萬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截至2002年底,民族自治地方城鎮建立各種社區服務設施1.89萬個。

  (八)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民族自治地方各類教育全面發展。2002年擁有普通高等學校116所,比1984年增加42所;在校生56.07萬人,比1984年增長5.5倍,年平均增長11%。擁有普通中學1.19萬所,在校學生996.11萬人,增長1倍。

  科技研究開發及産業化取得較大發展。2002年民族自治地方從事科技活動人員達到2.26萬人,其中,科技及工程師1.41萬人,研究與發展人員5888人。全年用於科技經費支出達182.3億元。

  文化事業呈現繁榮景象。2002年,民族自治地方共有藝術表演團體512個,文化館633個,圖書館567個。廣播電臺73座,電視臺90座,分別比1984年增加31座和74座。出版圖書4.56億冊,各類雜誌0.91億冊,報紙13.95億份,分別比1984年增長62.4%、16.2%和1.2倍。

  衛生事業穩步發展。2002年,民族自治地方共有衛生機構單位數1.53萬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18萬個。擁有病床床位36.22萬張,比1984年增加5.99萬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46萬人,其中醫生20.8萬人,分別比1984年增加5.32萬人和3.17萬人。農村鄉衛生院7239個,床位5.43萬張,農村有鄉村醫生和衛生員17.13萬人。民族自治地方共有中醫中的民族醫生6440人,其中蒙醫2766人,藏醫2307人,維醫1124人,傣醫243人。

編輯:陳寧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