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新局 省長訪談 -- 滬臺交流

滬上臺生走進“指南針計劃”青少年體驗基地

時間:2012-10-22 09:44   來源:台灣網
<style type="text/css">

</style>
<p>  台灣網10月22日上海消息 中國古代的紙是怎樣製造的?陶瓷是如何烘制的?扎染的基本原理是什麼?青銅的工藝過程是怎樣的?木質結構的連接方式有哪些?帶著這些疑問,10月20日,數十名臺灣學生與他們的上海小夥伴,在老師、家長的陪伴下一同走進“指南針計劃”青少年體驗基地,參加由虹口區臺辦、虹口區教育局聯合舉辦的“中華燦爛文化&nbsp;兩岸和諧一家”家校共建活動,感知並體驗中華傳統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p>
<p>  歡迎儀式上,虹口區青少年活動中心主任徐海波介紹説,位於虹口區青少年活動中心的“指南針計劃”青少年體驗基地,是國家文物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共建的教育項目,旨在通過利用、挖掘中國古代的發明創造和文化遺産,對青少年學生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科學創新精神、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基地設有2個展覽館和5個體驗館。2個展覽館分別是“天工開悟”主題館和“紙的文明”主題館;5個體驗館包括中國古代造紙印刷、中國古代陶瓷、中國古代織染、中國古代青銅、中國古代建築體驗館。</p>
<p>  熱烈、簡潔的歡迎儀式後,學生們來到了自己心儀的體驗館。在指導老師的講解和示範下,學生和家長開始親手製作。造紙印刷、染織繡花、青銅蠟模……這些原本在書本上看到的抽象文字,變成了零距離的實踐體驗;泥塑蛋糕、扎染絲巾、廟宇樓閣……這些原本只是用於欣賞的藝術作品,變成了親子合作的勞動産品。一個小時過去了,兩個小時過去了,學生們依然興致勃勃,流連忘返。</p>
<p>  活動期間,還舉辦了以“中華燦爛文化&nbsp;兩岸和諧一家”為主題的家校共建座談會。兩岸的學生、家長、教師代表暢談了對中華傳統文化、傳統美德的感悟,交流了兩岸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異同。出席座談會的虹口區區委常委陳理春表示,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應充分體現“以和為貴”、“以人為本”的思想。虹口區是知名的教育老區、教育大區,希望在虹口區就讀的兩岸學生在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同時,也能更多地了解虹口的歷史,更好地融入虹口的生活。(台灣網上海臺辦通訊員 鄧一飛) <br />
</p>
編輯:宿靜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