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概況

時間:2012-08-28 09:46   來源:遼寧省人民政府

  遼寧概覽  

  遼寧位於我國東北地區南部,南臨黃海、渤海,東與朝鮮一江之隔,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是東北地區唯一的既沿海又沿邊的省份,也是東北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地區對外開放的門戶。

  全省國土面積14.8萬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長2292公里,近海水域面積6.8萬平方公里。已發現各類礦産110種,保有儲量列全國前10位的有24種,其中硼、鐵、菱鎂等礦産儲量居全國首位。

  全省地形概貌大致是“六山一水三分田”,地勢北高南低,山地丘陵分列東西。遼寧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是國家糧食主産區和畜牧業、漁業、優質水果及多種特産品的重點産區。全省有14個省轄市、100個縣(市、區),總人口4271萬人。

  行政區劃

  遼寧簡稱遼,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而得其名。解放戰爭期間,遼寧地區曾先後建立過遼寧省、安東省、遼南行署、遼吉行署(部分地區)、遼北行署(部分地區)、熱河省(部分地區)等行政區劃。

  建國初期,遼寧分為遼東、遼西兩省及瀋陽、旅大、鞍山、撫順、本溪五個直轄市。1954年6月兩省合併,五市改為省轄,正式成立遼寧省,省會設在瀋陽。

  1955年,中央撤銷熱河省,將其所屬朝陽等六縣劃入遼寧;同年成立遼陽、錦州、安東、鐵嶺四個專區分轄各縣,各市由省直轄;1958年第一次實行市管縣領導體制,撤銷專區;1964年又成立了瀋陽、朝陽、遼南、錦州四個專區及盤錦墾區,實行市、專區、墾區領導縣體制。1969年內蒙昭烏達盟劃歸遼寧,1979年又劃出。1984年設立盤錦市,鐵嶺、朝陽市改為省轄,其所屬各縣不變,至此,再次實行市領導縣體制。1989年錦西升為省轄市,1994年更名為葫蘆島市。

  截止2006年底,全省下設14個省轄市、17個縣級市、27個縣(其中8個少數民族自治縣)、56個市轄區。

  自然地理

  遼寧省位於祖國東北地區的南部。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1853'至12546',北緯3843'至4326'之間。南瀕浩瀚的黃、渤二海,遼東半島斜插于兩海之間,隔渤海海峽,與山東半島遙相呼應;西南與河北省接壤;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連;東北與吉林省為鄰;東南以鴨綠江為界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隔江相望。 

  全省陸地總面積14.8萬平方公里,佔全國陸地總面積的1.5%。在全省陸地總面積中,山地為8.8萬平方公里,佔59.5%;平地為4.8萬平方公里,佔32.4%;水域和其他為1.2萬平方公里,佔8.1%。 

  全省地形概貌大體是“六山一水三分田”。地勢大致為自北向南,自東西兩側向中部傾斜,山地丘陵分列東西兩廂,向中部平原下降,呈馬蹄形向渤海傾斜。遼東、遼西兩側為平均海拔800米和500米的山地丘陵;中部為平均海拔200米的遼河平原;遼西渤海沿岸為狹長的海濱平原,稱“遼西走廊”。 

  遼寧省境內有大小河流300余條,其中,流域面積在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7條,在1000—5000平方公里的有31條。主要有遼河、渾河、大淩河、太子河、繞陽河以及中朝兩國共有的界河鴨綠江等,形成遼寧省的主要水系。遼河是省內第一大河流,全長1390公里,境內河道長約480公里,流域面積6.92萬平方公里。境內大部分河流自東、西、北三個方嚮往中南部匯集注入海洋。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按利用現狀劃分,耕地面積409.29萬公頃,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27.65%,每人平均佔有耕地約0.096公頃,其中有80%左右分佈在遼寧中部平原區和遼西北低山丘陵的河谷地帶;園地面積59.85萬公頃,佔土地面積的4.04%;林地面積569.07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38.47%,是各類土地中面積最大的一類。

  動物資源 遼寧動物種類繁多,有兩棲、哺乳、爬行、鳥類動物7綱62目210科492屬827種。其中,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6種,二類保護動物68種,三類保護動物107種。具有科學價值和經濟意義的動物有白鸛、丹頂鶴、腹蛇、爪鯢、赤狐、海豹、海豚等。鳥類400多種,佔全國鳥類種類的31%。 

  水産資源 遼寧近海生物資源豐富,品種繁多,有3大類520多種。第一類浮游生物107種;第二類底棲生物280多種,主要有蛤、蚶、鮑魚、海膽、牡蠣、海參、扇貝等;第三類游泳生物137種,包括頭足類和哺乳類動物。

  植物資源 遼寧有各種植物161科2200余種,其中具有經濟價值的1300種以上。藥用類830多種,如人參、細辛、五味子、黨參、天麻、龍膽等;野果、澱粉釀造類70余種,如山葡萄、獼猴桃、山裏紅、山梨等;芳香油類89種,如月見草、薄菏、薔薇等;油脂類149種,如松子、蒼耳等,還有野菜類、雜料類、纖維類等。 

  礦産資源 遼寧處於環太平洋成礦北緣,地質成礦條件優越,礦産資源豐富,種類齊全配套,區位條件好。目前已發現各類礦産110種,其中已獲得探明儲量的有66種(不含石油、天然氣、煤層氣、放射性礦産、地下水和礦泉水),礦産地672處。對國民經濟有重大影響的45種主要礦産中,遼寧省有36種620處礦産地。

  歷史變遷

  考古發現,早在40—50萬年以前,遼寧已是古人類活動的場所,營口金牛山猿人遺址與北京週口店猿人遺址比駕齊鳴。新石器時代,在這裡居住的除漢族的先人外,還有東胡、肅慎等民族的先人。

  當我國中原地區進入奴隸社會後,遼寧逐漸與之建立了隸屬關係。夏、商、周時,畜牧業和手工業已有雛形,開始使用青銅器。步入封建社會,河北、山東等地居民遷至遼寧,開發遼河流域。這時,鐵器已在農業生産中使用,人口增多,土地開墾面積不斷擴大。隨著農業生産的發展,牧業、漁業、蠶業都進入了一個繁榮時期。

  明朝中葉,女真人首領努爾哈赤用武力、懷柔、聯姻等手段征服了東北的各族部落,定都新賓,建立了後金政權,獎勵移民開墾,關內大量移民涌入,耕地面積再度擴大,使遼寧成為當時重要的糧食調出區之一。皇太極繼承汗位,改國號為大清,女真族逐步強大,至福臨繼位後,統一中原,建立了清王朝,國都由盛京(瀋陽)遷至北京。遼寧因是大清的“發祥地”,劃歸盛京特別行政區管轄。

  鴉片戰爭後,外國勢力開始瓜分中國,俄國首先將遼寧劃為其勢力範圍,而後,日本勢力侵入遼寧。1931年9月18日,駐東北境內的日本關東軍突然炮擊瀋陽北大營的東北軍,發動“九一八”事變,致使東北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並策劃建立了偽滿洲國。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官僚資本憑藉壟斷權,對工礦企業的器材、設備進行盜賣和破壞,遼寧經濟被摧殘殆盡。解放戰爭中,我軍在東北發動了著名的“遼沈戰役”,歷時52天,殲敵47萬,取得東北全境解放的重大勝利,至此,遼寧衝出黑暗,走向光明。

  人口與民族

  遼寧省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省份之一。全省除漢族以外,還有滿族、蒙古族、回族、朝鮮族、錫伯族等51個少數民族成份。少數民族人口670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16.02%。少數民族人口絕對數列全國第五位;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比例,排在西藏、新疆、廣西、寧夏、雲南、貴州、內蒙古等省區之後,居第十位。

  根據1‰人口抽樣調查推算,200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431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606.5萬人,鄉村人口1712.5萬人。全年出生人口26.2萬人,出生率6.06‰;死亡人口22萬人,死亡率5.09‰;人口自然增長率0.97‰。

編輯:羅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