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教授夫妻服侍百歲恩師三十載

時間:2012-08-20 13:27   來源:台灣網

  核心提示

  邱寶雲教授是一位臺胞。 1913年出生於臺灣,1948年回到大陸,先後在大連、遵義、瀋陽工作,1992年離休。獨居的邱寶雲老人一直由遼寧中醫研究院(遼寧中醫附屬第二醫院)退休的王春林、范世秀夫婦照顧,他們把恩師當作自己的親人贍養和敬重,30多年如一日。

  30年了,對於躺在床上的邱寶雲教授來説,感慨最深的是自己在度過100歲生日時依然有一個溫暖的家。儘管老人在國內沒有親人,但她的兩個學生卻像對待家人一樣,沒日沒夜地服侍著她。

  老人很幸福,亦很溫暖。在她的心裏,她的兩個學生——遼寧中醫研究院教授王春林、范世秀夫婦就是她的一雙兒女。

  7月25日中午,在老人的家裏,記者見到了邱老,儘管老人現在不能説話,但記者在她的眼神中分明看到了她對自己學生的鍾愛。

  臺胞邱寶雲教授是一位孤老,今年100歲。王春林和范世秀夫婦今年同為77歲。他們夫婦與邱老似乎有一種天生的緣分,誰也沒有想到,後來他們真的就變成了“一家人”。

  上個世紀50年代,王春林、范世秀夫婦在大連醫學院工作,那時他們還是年輕人,當時的邱寶雲教授是范世秀的老師,兩人同在大連醫學院附屬醫院耳鼻喉科工作,老師待她就像自己的孩子,手把手地教,不僅是生活上的,還有醫療技術上的。老師對日語很精通,每天都教范世秀練口語。從那時起,老師和這對學生就結下了不解之緣。

  後來,他們從大連來到遵義,在貴州醫學院工作,一幹就是10年。在那段光陰裏,老師和這對學生夫妻的感情日漸深厚。

  老人一生未婚,無兒無女,她把王春林、范世秀當成了自己的親人、孩子,而學生也把老師當成了自己的家人。

  1982年,根據工作需要,他們被調回遼寧,當時有兩種選擇,一是回大連,二是回瀋陽,老人很堅決地説:“我和我的學生一道回瀋陽! ”

  王春林夫婦回到遼寧中醫研究院(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工作後,為了便於照顧邱老,夫婦倆主動要求醫院分房子時與老師住對門,並承擔起照顧邱老的擔子。從此,兩人不分春夏秋冬,不論白天黑夜,讓老人盡情享受兒女般的關愛與溫暖,這一照顧就是三十載!

  省臺辦曾想安排邱老住條件好一些的養老院,邱老拒絕了。院裏也打算安排青年職工照顧邱老,邱老也婉言謝絕了,老人捨不得離開王春林夫婦。為照顧老人,王春林夫婦克服了諸多困難,放棄了一切旅遊機會、業餘愛好,甚至從未去過外地兩個兒子的家。

  王春林回憶説:“最艱難的時候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當時岳父岳母年事已高,也接到了家裏,我們夫妻倆要同時服侍三位老人。 ”

  范世秀説,父親臨終時,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把老師服侍好,那是你們的恩師啊! ”

  送走了岳父岳母,兩口子一門心思撲到了照料老人身上。

  每天清晨,年過七旬的王春林、范世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邱老家探望老人。每天晚上,他們為老人關好門窗、掖好被子後才離開。一日三餐總是按照老人的生活習慣和口味愛好,想方設法地做出可口飯菜。每當老人身體不適時,他們在老人床前噓寒問暖、端水遞藥。因為擔心邱老出現意外,夫婦倆特意在邱老床頭安上電鈴,邱老一按電鈴,他們會立刻趕過來。

  范世秀説:“每當聽到鈴聲,心裏就哆嗦一下,久而久之,我患上了心臟病。每天晚上老師的鈴聲一響,我倆都要馬上跑過去為老人忙活。 ”

  老人愛吃海鮮,夫妻倆就變著法兒地給老人改善生活,老人沒有牙,他們就把螃蟹、蝦等海鮮剝去皮,喂到老人嘴裏。老人日常的生活起居都由范世秀料理,翻身、搓背、按摩、刷牙、洗臉,老人大小便失禁,范世秀就每天換“尿不濕”……人們説,這些事兒,就是親閨女也做不來啊。

  一年前,他們所在的居民樓動遷了,王春林夫婦乾脆租了個100多平方米的房子,把老人接到家裏,專門為老人留了一個房間,這樣更方便照顧老人。老人常念叨:“自己是個有福之人啊! ”

  如今,王春林夫婦已經77歲了,但無論多苦多累,甚至生病,他們依然堅持不懈地為邱寶雲老人忙碌著。

  今年3月1日是邱寶雲教授100歲的生日,醫院黨政領導帶著生日蛋糕、鮮花等專程前往老人家裏祝壽。院領導關切地詢問老人的生活起居和身體狀況,並代表院領導及全體職工送上溫馨的生日祝福,祝福老人健康長壽。醫院黨委書記陳煥亮對記者表示,王春林、范世秀兩位教授用行動詮釋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是一種精神力量。醫院的全體醫務人員都被這種精神所感動,一致表示要把他們的美德傳承下去、發揚光大。現在,醫院專門為百歲老人建立了“綠色通道”,只要老人有需求,醫務人員們將不惜一切代價,全力以赴。 (記者 朱勤文/攝)

編輯:羅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