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記者走進神話恩施 感受巴土風情

時間:2011-09-30 09:46   來源:台灣網

  2011年9月18日,海峽兩岸記者恩施生態文化旅遊圈采風活動在武昌正式啟動。來自臺灣旅報、旅遊界、華信雜誌、旅奇雜誌、TVBS電視臺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台灣網、新華社湖北分社、中新社湖北分社、荊楚網的兩岸記者一行14人以此為起點,沿著美麗的滬渝高速公路湖北段進入恩施,見證這片神奇的土地。

  9月19日上午,一路小雨。兩岸記者一行穿行于宜昌至恩施高山峽谷間,領略著一路上不一樣的風景。這段高速公路全長320公里,總投資204億元,于2002年開始籌備,2004年開工,2009年建成通車,是湖北省有史以來投資最大、工程最艱巨、地質最複雜、建設週期最長的高速公路工程,也是目前全國乃至世界建設史上難度最大的山區高速公路項目之一。行駛于這段雙向4車道,主線橋隧比為52%,被業內專家稱為“中國橋隧博物館”的高速公路上,我們不禁為建設者們在千山萬壑之中書寫的這部天路傳奇有了切身了解。在四渡河特大橋,在崔壩隧道,記者們還實地進行了考察、拍攝。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記者張翕即興賦詩,為這條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連通長江上游與中下游的陸路高速交通動脈記錄了自己的感動。

  恩施秋雨來接引,一路西行上九霄。俯首神龍忽出洞,穿山銀劍玉女招。三分翠色七分白,半是懸崖半雲濤,疑是前途通天嶺,驚魂霧鎖四渡橋。

  19日下午,兩岸記者不顧長途勞頓,來到了位於恩施市郊的恩施土司城,一場土家迎賓曲為兩岸記者拉開了土家民俗的大幕。在這裡,記者們先觀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民俗表演,其高亢的土家絲弦鑼鼓、長歌當哭的土家喪俗撒葉爾嗬、哭哭唱唱的婚嫁場景將土家族的民風民俗演繹地淋漓盡致。隨後,記者一行參觀了主體建築九進堂,領略著土司時代的建築格局及田氏土司軼事。

  土家幺妹大方方,水酒迎賓海碗嘗。壯漢吹笙擂鑼鼓,土司故地九進堂。飛檐白鶴仙魂斷,瓦頂鳴鳳舊夢荒。昔日繁華今猶憶,前塵往事已滄桑。

  19日晚上,恩施州副州長董永祥會見了兩岸記者。他説,兩年前,我也曾率恩施州一個現代農業團赴臺進行考察、學習,飽覽了寶島迷人的風光,感受到了臺灣同胞“人同族、文同根、情同源”血濃于水的情感。此次能有機會向媒體界的朋友推介恩施,十分高興。恩施州目前確立了“生態立州、産業興州、開放活州”的戰略,已初步形成了以特色農業、資源性工業和生態文化旅遊業為支撐的州域經濟格局。而單就旅遊業來説,這裡自然資源豐富,民族文化多彩,恩施大峽谷、騰龍洞、黃金洞、雲龍河地縫、梭布椏石林、清江畫廊、黃鶴橋峰林以及女兒會、擺手舞、撒爾嗬、《龍船調》等一大批旅遊項目非常奇特壯美,色彩斑斕。最後,他誠摯地發出邀請,希望通過兩岸記者,尤其是臺灣媒體界朋友,把恩施這個生態健康旅遊目的地宣傳到臺灣,並期待加強與臺灣各界的交流與合作。

  20日,微雨中的坪壩營森林公園有些寒意,走在景區步道中,有“空翠濕人衣”的美妙,空氣中高達20000個/立方米負氧離子更是讓媧居城市中的我們覺得清新無比。美麗的四洞峽峽谷讓來自臺灣旅奇雜誌的周美珣震撼不已,她不停地説:太美了,真的如在畫中游。作為生態福地,其生態觀光、休閒度假的確名不虛傳。

  霧鎖仙山探奇峽,盤旋回轉過山崖。層巒疊嶂都不見,獨覽雲中女兒紗。鬼斧神工皆驚詫,天生地造漫嗟呀。洶湧暗河出石隙,萬物有靈育精華。

  21日,兩岸記者來到了“西部涼城”利川市,騰龍洞的鐳射秀及全國最大的原生態劇場—大型情景歌舞《夷水麗川》、大水井古建築群的宏大規模再次讓兩岸記者看到了恩施旅遊的大有可為。

  從大水井回程經過世界二十五首民歌《龍船調》故鄉柏楊鎮的時候,大家快樂地品嘗了當地有名的“好吃婆”豆干。這種豆干清康熙帝曾親筆御賜“深山奇食”金匾,是一種具有健康、生態的土家名吃。事實上,在恩施的這幾天裏,記者們還品嘗了莼菜、葛仙米、高山馬鈴薯等恩施原産地食材。最為有趣的是,無論在哪家餐館每上一道菜,記者們就會不停地忙著拍照,進行文字記錄。來自臺灣旅遊界的周逸權非常喜歡當地一種名叫“胙廣椒”的食物,他總是樂呵呵地,吃得很開心。

  沐撫,皇恩沐澤之地。22日,號稱恩施旅遊的當家花旦沐撫大峽谷以絕壁峰林征服著兩岸記者的心。這裡全長108公里,其間萬米絕壁畫廊,千丈飛瀑流芳,百座獨峰矗立,十里深壑幽暢。站在高空棧道,極目遠處梯田村寨,如置身一幅山水畫卷。

  為什麼我們會充滿敬意地面對高山之間的飛瀑,面地夏夜芬芳的清江,正因這裡是如此美妙,她所具有的靈秀與純真顯然獨具一格,足以與世界上最優美的風景相媲美。恩施,無疑是人類在後工業化時代最迷戀的去處之一。這也是我們兩岸記者一路采風後對恩施的一個結語,她的生態與風情正在越多越多地被人們所認識。(湖北省臺辦通訊員景嶼)

編輯:宿靜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