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臺灣來築尋親郵件“死信復活”記

時間:2011-03-30 14:00   來源:SRC-423

  題記:自1978年臺灣開放臺胞大陸尋親以來,許多與大陸親人失去聯繫的臺胞紛紛通過信件、電話等多種途徑千里尋親。這些信件曆盡輾轉,有些幸運地找到了主人,為海峽兩岸的親人架起了聯繫的橋梁,但還有很多卻因地址不詳等原因成為“死信”,相關部門也往往愛莫能助。然而,本文的主人公吳卓——貴州省貴陽市郵政部門的一位工作人員卻通過種種努力,使得許多這樣的尋親“死信”重新復活,重新為信件兩頭的親人架起親情的橋梁。以下為其經歷口述:

  

  1991年,我在貴陽市郵政局擔任團委書記,同年5月的一天,一封立式繁體字跡信件引起我的注意。

  信件自臺灣桃園縣寄出,收件人為貴陽市北大街16號的趙祥林先生。“北大街”是老貴陽的街道名稱,現在已經沒有了。我馬上意識到,這很可能是1978年臺灣當局開放臺胞大陸尋親以來寄往貴陽的尋親郵件。看似平常的一封信不僅包含著尋親人的殷殷期盼,更將成為海峽兩岸親人延續親情的橋梁。

  我立即與相關部門聯繫,詢問“北大街”的由來,得知這條街道已經更名為“中華中路”。由於具體地址不明,我又查詢了現有的名址庫,也沒有找到“趙祥林”這樣一位住戶。隨後,我找到社區警務室進行了解。社區警務室的老李就是老街的人,幹戶籍警已經20多年,可以説,對轄區內的居民和街道村鎮都很了解,但還真就沒聽説過有這麼一個叫“趙祥林”的人。

  就在我快失望之際,突然想到貴陽市臺辦也許可以幫助搜尋。最後,在臺辦同志的仔細搜尋下,我聯繫到住在中華中路的老住戶劉先生,輾轉獲得了“趙祥林”的地址。然而趙先生家中一直無人,我只得利用下班時間多次走訪,最終將這封珍貴的尋親信送到收件人手中。趙先生在得知情況後,異常激動,哽咽著感謝郵政部門的熱心,讓他聯繫到了多年失散的親人。

  通過這一封信的尋找,我發現這樣的郵件還有很多,但絕大多數都因地址不詳變成了“死信”。這也引起了市局領導的關注,立即批示由我們團委牽頭,通過多種方式務必讓這樣一批“死信復活”,確保兩地人民正常通郵。

  1991年6月9日,我們團委組織了10多名團員青年在市中心噴水池郵局門口,開展為臺胞臺屬、海外僑胞郵政業務諮詢活動,局黨委副書記王裕荷同志也來到現場。數十封來自寶島臺灣的信件擺在展臺上,吸引了往來的路人。他們紛紛關切的拿起信件祥細詢問,有一位老人拿起一封信激動地説:“這個收信人我認識,解放前就聽説他弟弟到了臺灣,沒想到還真是的,我知道他的地址。”我們一聽説馬上記下地址,通過投遞員將信順利的送到了收件人的手上,使得失散四十餘年的兩兄弟通上了信件。

  自此以後,我們不僅通過諮詢活動來尋找收信人,還積極聯繫貴陽市臺辦、貴陽市地名辦等相關部門,幫助搜尋臺灣同胞的在築親屬。一大批臺胞尋找親人的信件被一一復活,背井離鄉幾十年的貴陽人落葉歸根,回到家鄉祭祖、探親、投資、旅遊。

  對於貴陽市臺胞家屬而言,1991年是特殊的一年。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通過我們郵政工作者的努力,使得許許多多原籍貴陽的臺胞在晚年了卻了人生中最大的心願。同年,國家郵電部、貴陽市臺辦先後對我局團委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授予我個人“積極分子”稱號。

  2008年12月15日,銀燕展翅、百舸爭流、鴻雁傳書——隨著兩岸空運、海運的直航和直接通郵的全部實現,兩岸同胞的交流往來邁入了“天塹變通途”的全新境界。在此,我也衷心祈盼“海峽兩岸統一、骨肉同胞團聚”。(台灣網、貴陽市臺辦聯合報道  口述:吳卓;整理:田蘭蘭)

分享到:
編輯:李典典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