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是樹 人即是樹

時間:2014-04-23 10:38   來源:經濟日報

  岜沙村是一個奇特的,充滿久遠傳統鄉情的苗族村寨,這裡的村民保留著明清時期的生活習俗和服裝服飾。

  岜沙的寨子建在山上,依坡就勢搭起富有民族特色的木製桿欄式吊腳樓,從高處望去,已經生滿綠色青苔的樹皮房頂鱗次櫛比。屋頂沒有煙囪,冬日的中午,家家屋頂上蒸出緲緲的青煙,那是柴煙和蒸汽的混合物,淡淡的青霧如同白色的絲絨,暖暖地蓋在寨子之上,溫馨寧靜。

  貴州省從江縣岜沙村共5個寨子、16個村民組,371戶人家住著2061口人。村子雖然就在321國道的邊上,然而這裡的苗族村民卻保留著明清時期的生活習俗和服裝服飾。發髻、火槍和古樹,是這裡的“三大寶”。

  走進岜沙苗寨,有如置身於古遠的原始部落,時間隧道瞬間將人們拉回到數百年前,村民們穿著土法染制的民族服裝,深藍紫色泛著光。女子身穿大襟的上衣,下穿百褶短裙,扎綁腿,項上戴著粗大的銀環。男人身著清服,梳著小辮,頭挽發髻,腰間別著砍刀,肩頭挎著獵槍,個個像武士,從眸子裏都透出自信。

  在山寨裏,可以見到婦女在操縱古老的木紡車、織布機,可以聞到蒸米酒的清香,可以聽到人力舂米沉重的節奏。遠遠望去,那麼恬淡,碧山秀水間,吊腳木樓星羅棋佈,鱗次櫛比,寨角的水碾水車在悠然轉動,織布聲、水碾聲、雞鳴聲此起彼伏。

  房前屋後,到處古樹參天,蟬鳴鳥叫。舉目望去,漫山遍野,蒼翠欲滴。這得益於岜沙苗族世代相傳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習慣。

  “岜沙”在苗語中是草木繁多的意思。岜沙人頭上蓄留的發髻,象徵著生長在山上的樹木;身上穿的青布衣服,象徵著那美麗的樹皮。岜沙人認為,人是大自然的子孫,人的一切都是樹給的:遠古的先民為避野獸棲于樹上,後來以樹為材建房築巢,樹給人提供取暖用的柴、做工具的料、飽腹的果實。於是,岜沙人對樹木特別崇拜,把樹木當神祭拜。

  岜沙人説,人來源於自然,歸於自然;生不帶來一根絲,死不帶走一寸木。從古到今,岜沙人從不濫伐樹木,儘管321國道已于1965年修通過境,可從未有車敢到岜沙來拉過一車木材,過去村民缺油缺鹽,也只是上山修剪杈枝或砍些枯樹,偶爾也伐一些雜木,打成捆徒步挑到縣城賣。村裏有一規定:如果有人盜伐樹木,一經發現要罰120斤米、120斤豬肉、120斤酒,讓全寨人吃,以示警告。

  “生也一棵樹,死也一棵樹”。岜沙人崇拜樹神,過年過節要祭古樹,而且實行樹葬。每一個岜沙人出生後,其父母就會為這個生命的誕生種下一棵樹,寓意生命的開始。當這個人死了,寨子中的人會把這棵陪伴其一起長大的樹,砍下來做成棺材,裹著遺體埋在密林深處的泥土裏,再在上面種上一棵小樹。沒有墳頭,沒有墓碑,只有這麼一棵長青的樹,象徵著生命還在延續。在岜沙,一棵樹就是一個靈魂,越是古老的樹就越有神性。

  數百年過去了,昔日風俗依舊,仿佛歷史已在此處停留。岜沙有吃新節、蘆笙節、映山紅節等節日,有鬥牛、吃相思、盪鞦千、跳蘆笙、鐮刀剃頭等風俗,有奇特的竹編飯盒、精美的手工鋼制針盒、刺繡獵袋、牛角火藥筒等民間工藝品。蘆笙節規模盛大,人山人海,蘆笙對賽時,姑娘盛裝助威,小夥吹起蘆笙粗獷、奔放,盡顯古樸本色。岜沙苗寨距縣城僅7公里,一條公路從寨前通過,交通的便利給這個苗寨帶去了現代文明。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電視機,有的開起了小店舖,有的到沿海城市打工,賺了幾十萬元,成了小老闆。苗寨的小學校也蓋起來了,教室裏不時傳來孩子們瑯瑯的讀書聲。

  遠古的岜沙早就懂得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他們與每一棵樹對話,與每一條河交流,與每一座山擁抱。綠色的田野,豐富的植被,是他們的傑作。

  離開岜沙時,我站在村寨的高處,放眼望去,岜沙在雨中更加顯得清新、寧靜,雨打芭蕉的景象,讓人感受到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和諧境界。

分享到:
編輯:段雯婷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