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 貴州先行

時間:2014-03-31 13:28   來源:人民日報

  這一次,貴州有備而來。

  7月19日,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3年年會拉開帷幕。論壇由2009年起連續舉辦4年的生態文明貴陽會議升格而成。

  論壇舉辦前夕,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探營”貴州,如此評價:生態環境保護需要人類社會共同努力,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是“一件能夠對人類社會未來産生重要影響的事情”。

  中國打開了一扇與世界對話生態文明的窗口,更多的目光投射到貴州。

  “貴州堅持以生態文明理念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先行區,努力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雙贏的新路子。”省委書記趙克志説。

  逐夢美麗中國,貴州砥礪前行。

  先行先試,貴在持之以恒,生態文明理念在貴州生根發芽

  貴州有什麼?有人説:一棟樓、一棵樹、一瓶酒——遵義會議會址、黃果樹大瀑布、茅臺酒。

  其實,貴州的寶藏遠不止此。就生態、資源、環境而言,貴州“天生麗質”:

  生態區位重要,貴州地處長江、珠江兩大水系上游,水能資源充沛;

  高山、峽谷、瀑布、溶洞、森林遍佈,有“公園省”之稱,自然保護區面積佔全省面積的5.5%,森林覆蓋率達42.5%;

  世居貴州的17個少數民族,保存著璀璨斑斕的原生態文化遺産,被譽為“文化千島”;

  貴州素有“西南煤海”之稱,煤炭資源儲量居全國第五,32種礦産儲量居全國前5位;

  根據最新解譯遙感衛星圖片,2012年貴州生態環境品質狀況總體評價良好。

  “生態是貴州發展的優勢,也是品牌。我們要把優勢用足,把品牌打響。讓建設生態文明成為發展的方式,也是發展的成果。”省長陳敏爾説。

  在建設生態文明的征程上,貴州有生態保持比較完好的先天優勢,更不乏後天的執著探索。

  1988年,國務院批准設立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為主題的畢節試驗區,劍指“經濟貧困、生態惡化、人口膨脹”的頑疾。

  畢節赫章縣河鎮鄉海雀村老支書文朝榮回憶,那時人跟土地、樹木像結了仇,沒地就砍樹開荒。即便一家有山地幾十畝,依然“春種一大坡,秋收幾小籮”。試驗區的成立讓海雀村迎來轉折。“少種多收,再沒人願意砍樹開荒了。”

  這源於畢節搞起了“五子登科”——山上植樹造林戴帽子、山腰搞坡改梯拴帶子、坡地種植綠肥鋪毯子、山下發展庭院經濟抓票子、基本農田集約經營收穀子。從對抗走向共生,生態治理的“畢節模式”有效減少了水土流失,畢節經濟總量也由全省挂末躍為第三。

  發軔于畢節的實踐,包含了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體現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在貴州大地上生生不息。

  先行先試,敢為人先。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貴陽時間表”:

  2007年,市委全會通過了《關於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決定》;

  2008年,制定生態功能區劃,發佈建設生態文明城市指標體系;

  2009年,出臺國內首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地方性法規——《貴陽市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條例》;

  2010年,成立貴陽環境能源交易所;

  2012年,國家發改委批復《貴陽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城市規劃(2012—2020年)》。

  建設生態文明,貴陽起步早、走得快,一步一個腳印。

  作為資源型城市,10年前,由於産業的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貴陽一度被列入“全球十大污染城市”、“全國三大酸雨城市”。而今年前5個月,貴陽空氣品質在全國省會城市排名均居前十。

  建設生態文明要舍得真金白銀投入。

  如今每逢週末,貴陽十里河灘濕地公園遊人如織,以往這邊垃圾遍地、污水橫流,人們唯恐避之不及。漫步濕地,碧水環繞,鷺鳴魚翔,垂柳依依,蓮葉接天,宛若回到了當年陳毅元帥筆下的“十里河灘明如鏡,幾步花圃幾農田”。

  貴陽在中心城區拿出16平方公里“黃金寶地”,建成十里河灘、觀山湖、小車河3個城市濕地公園。

  “濕地建設投入大,看似吃了虧,但算生態賬、長遠賬,濕地公園的建設是推動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催化劑。”貴陽市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負責人説。

  建設生態文明離不開嚴格的制度、嚴密的法治。

  2007年,貴陽市組建全國首個環保法庭、環保審判庭,明確受理國家機關、環保組織乃至志願者個人作為原告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

  2012年11月,全國首例公民個人作為原告的環境公益訴訟案在貴陽審結。

  清鎮市屋面防水膠廠傾倒30噸化工廢液至一污水溝,流入公共水域。該水域由志願者蔡長海負責監管,環保法庭確認他有原告主體資格,判決被告罰金30萬元。宣判後,村民受到了啟發:“再有誰敢污染,我們就去反映,不行自己告到環保法庭。”

  貴陽並沒有因為保護生態而影響經濟發展,2012年地區生産總值增長17%,還由於生態和綠色經濟理念吸引了更多企業入駐。

  黔東南州也獲批為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全州大小河流2000多條,水質都在Ⅲ類以上。

  從不以GDP論英雄,到各市州相繼劃定生態紅線,再到成立包括司法部門在內的省委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這樣強有力的工作機制,貴州在探索生態文明道路上鏗鏘而行。

分享到: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