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和諧促發展 美麗迤那增色彩

時間:2014-03-31 10:13   來源:大公網

  貴州省威寧縣迤那鎮,是貴州省的貧困縣,自2009年成為“扶貧攻堅”試點以來,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近年來,在貴州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援下,又有了新的變化。7月7日—9日,貴州省新聞出版局根據中宣部下發的關於新聞戰線“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通知,建立了以貴州省威寧縣迤那鎮為基層聯繫點,組織記者開展蹲點調研採訪活動。本報記者跟隨採訪隊伍,走進迤那,親歷了迤那的全新變化。

  “教育乃百年大計”

  貴州省省長陳敏爾經常説到: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貴州省威寧縣迤那鎮在三年前,連基本的教學條件都沒有,多數是民辦學校,租房辦學,處處都是土坯房。如今的迤那鎮有了翻天覆地變化,共有學校17所,其中小學14所,初級中學2所,幼兒園1所。2011年以來,上級教育部門共支援6212萬元,實施教育工程22個,新建了迤那二中和幼兒園,教學設施得到極大改善。“九年義務教育”和“營養午餐”的政策實施,使得更多的孩子可以讀得起書吃得飽飯,從根本上打好教育基礎。

  王乾雲,貴州省威寧縣迤那鎮青山村南院小學四年級的學生,今年13歲。穿著一身沾滿泥土的衣褲,臉上總是帶著質樸的微笑。他説,以後想要上大學,當一名科學家,可以去外面看看。王乾雲每天早上要步行三十分鐘到學校上課,中午通常留在學校吃午飯,休息時間或是看書,或是去附近的松林子裏面玩。

  南院小學共有七個教學班,有一至六年級的學生,每班五六十人,全校有十三、四個老師,有的老師更身兼數職,一人上幾門課。雖然條件艱苦,但相比以前的土坯房,王乾雲看到新修的樓房和新種下的樹,覺得已經很滿意了,並且現在在學校還有午飯吃。

  迤那蓮花村的李飛,是蓮花小學四年級的學生,由於成績不好而留級,弟弟李奎,已經六年級了,媽媽陳萬芬正準備著送他去迤那鎮上讀初中,李奎在79人的班裏成績是前三名,依然謙虛的説這只是中等成績,相比弟弟的拘束,姐姐大方多了。在他們就讀的蓮花小學,6個教學班,總共8個老師,也有一個老師教3門課的情況。最喜歡數學的李飛説,他們班的李老師又要教數學又要教英語還要教體育,對於英語,老師也只教了26個字母,和王乾雲一樣,李飛連最簡單的英語單詞都不會説。但是她仍然想要讀大學,沒有什麼理由,只是一種“當然想讀書”的願望,一個最簡單的表達,傳達著渴望知識,渴望走出貧困的願望。

  迤那鎮在2009年成為“扶貧攻堅”試點後,基礎教育建設不斷大力推進,小學入學率達到了38.2%,師生比為1:23.59,生均校舍面積3.76㎡,輟學率已控制在1.8%以內;義務教育鞏固率88%,教育基礎設施得以改善,教育教學品質得以提高。在初中實行“新課改”,以“生為主、重合作、有效參與提素質”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學品質明顯上升,2011年、2012年,迤那中學的中考成級均獲威寧縣三等獎。

  位於迤那鎮合心村的迤那第二中學,一期工程已于2012年9月開始招生並投入使用。這是時任貴州省委書記栗戰書到迤那開展“四幫四促”活動後,新建的重大工程項目之一。全校在職老師33人,學生968人,教學班13個,師生比例1:28.9,其中80%是特崗教師。 校舍建築面積5492㎡,生均5.7㎡;學生食堂面積2217㎡,生均2.32㎡,考慮到民族地區因素,還設有清真食堂和一般食堂;學生宿舍面積4283㎡,生均4.48㎡;運動場面積3000㎡,生均3.1㎡;圖書近9萬冊,生均92冊。今年以來,貴州省全力推進教育“9+3”計劃的實施,威寧六、七、八、九中等高中教育工程正在大力興建中,總投資12.6億元。
2012年,迤那鎮初級中學升普通高中升學率為48.6%,通過組織迤那中學教師到各地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實地考察,近三年來全鎮共輸出255名初中畢業生到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習深造。由於迤那鎮的學校老師極度缺乏,貴州省教育局將制定特崗政策,目前,已給定迤那二中30名特崗教師名額,其他學校也有一定名額。貴州省新聞出版局也針對該鎮農村教育狀況贈送書籍千余冊。

  生態乃生存之空間

  在大力推進“三化同步”的進程中,如何做到生態與經濟的雙贏,是發展道路的必須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迤那鎮黨委、政府,以天然林保護為重點,結合經果林種植、退耕還林、荒山造林、種草還牧、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等項目工程,切實做到“封、造、管、撫、育”五措並舉,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自2011年起,先後投入3000余萬元資金,實施封山育林1萬畝,荒山造林2500畝,同時種植經果林1.5萬畝、牧草5000畝、金銀花500畝,並啟動實施5000畝水保工程,完成5000畝的石漠化治理規劃。森林覆蓋率從2010年的26%上升到當前的38.2%。

  在迤那鎮五星村的利民生態中藥材生産基地,周圍已建起人造梯田,修成後,配合深翻、增施有機肥料、種植適當的先鋒作物等農業耕作措施,不但可以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更對於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有顯著作用。目前,迤那鎮已有2160畝坡地實施了“坡改梯”的人造梯田工程。

  在土地整治項目中,迤那鎮穆春林鎮長介紹,針對石漠化,將採取雨季補植補種的辦法改善生態條件,以經果林形式發展農村經濟,既增加農民收入又配合生態環境的改善,目前迤那鎮已有4850畝土地進行了整治。在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不忘生態保護,以達到經濟與生態的共贏。

  從泥土路到水泥路,從土坯房到堅實的新建教學樓,從荒山石漠化到綠樹成蔭,從土坯房到“黔西北”民居,無論是經濟還是民生,不管是生態還是教育,都為迤那的未來添上不一樣的色彩。誠然,迤那的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諸多困境,要實現“同步小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只要迤那人民脫貧致富的希望在,有了黨和政府、社會各界對迤那的大力支援,迤那的“中國夢”也必將實現。

分享到: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