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十年 我和海峽論壇

2018年04月20日 10:25:00來源:台灣網

  2016年兩岸僑聯和平發展論壇,本人以茶喻兩岸發展關係,“兩岸的關係就像杭州的龍井茶,茶葉是幹的,交流就如同熱水,互相撞擊一下感情就出來了,有了感情,交流就會更順暢,更有深度” 。

  強調的是,泡茶過程中,不能加冷水,一加冷水,茶就幹澀,這就如同兩岸關係,如果由熱轉冷,關係就完全走味。

  大家看過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的龍井茶吧?它葉片纖細長平,色澤翠綠,注入熱水後,但見葉片逐漸開展,終至澎湃奔放充滿了生命力,不是正如兩岸透過交流而呈現的水乳交融嗎?

  因此,兩岸交流不能中止!

  時任中國僑聯主席林軍訪台 兩岸交流破冰之旅

  時間回溯2009年,中華僑聯總會邀請時任中國僑聯主席林軍首度以正式身份組團來臺參訪,與我方就僑務工作合作展開協商,雙方簽署加強合作交流協議書,深化兩岸僑聯的合作與交流,化解兩岸僑界在國外長期以來的分歧,開啟兩岸僑界互動之先河,最受矚目。

  本人回憶起,當年邀請林軍主席來臺,很多人以為是句玩笑話,有的人則視為“不可能的任務”,但有志者事竟成,每天一上班本人就到內政部移民署坐鎮緊盯參訪團團員入臺證申辦進度,直到最後一刻全體團員入臺證核發,才松一口氣,這一切得來不易。

  這次是兩岸僑界交流被喻為“破冰之旅”。

  林軍來臺表示,隨著兩岸關係春暖花開,兩岸僑社往來互動也愈趨水乳交融,在振興中華的前提下,不論僑社背景,中國僑聯都願意主動與之往來。求同化異是兩岸的共識,多多往來溝通,同的部分,就會愈來愈多,異的部分就會愈來愈少。目前兩岸僑聯所搭建的平臺兩岸僑聯和平發展論壇考慮納入兩岸海峽論壇,深化兩岸僑界交流密度與廣度。

  針對海外華僑合作問題,林軍説,海外有很多僑團存在團結上的問題,僑團之間的不合作現象,是指整個僑界,沒有分臺灣來的或大陸來的。因此,看待這問題也不分臺灣或大陸,只要是僑團、不分兩岸,都需要和諧相處。

  2010年起 兩岸僑聯共同主辦和平發展論壇

  沒有做過僑民的人很難體會國家民族的富強康樂對海外僑胞的重要性,本人旅居巴西25年,擔任過聖保羅中華會館理事長,在兩岸對立的風火年代,從事僑胞工作是拋頭顱灑熱血,我的遺書是寄存在當時駐巴西代表的手裏,那種榮辱與共的力量是無形但又無所不在,因此服務僑胞,是振興中華民族非常重要的一環,更是一項具有神聖意義的重要工作。

  2006年僑聯總會與中國僑聯首度在北京舉行兩岸僑聯和平發展論壇,達成五點共識後,兩岸僑聯已先後在廈門與澳門舉辦論壇,但是在2009年福建舉辦的首屆“海峽論壇”,中國僑聯是中國26個主辦單位之一,臺灣方面雖有28個主辦單位,其中卻沒有中華僑聯總會,中國僑聯因此提出建議,讓僑聯總會成為第2屆海峽論壇的主辦單位,這樣來年中國僑聯就能與僑聯總會一起主辦兩岸民間華僑論壇。

  於是,2010年起,由兩岸僑聯主導的“兩岸僑聯和平發展論壇”正式列入“海峽論壇”的項目,每年均由中華僑聯總會理事長率領海內外僑界俊彥數百人與會,共謀兩岸僑胞福祉及僑鄉發展。

  邀請省市僑聯茶點會 茶香情更濃

  2014年兩岸僑聯和發展論壇,中國僑聯第一次邀請全國各省市僑聯代表100余人出席,本會選在會議結束當晚,在下榻飯店舉辦別開生面的“茶點會”,邀請省市僑聯代表“相見歡”,中華僑聯、臺灣阿里山高山茶、特産鳳梨酥三大王牌,吸引近百位僑聯人士與會,在簡單、輕鬆、愉悅與真情交流中,兩岸僑聯合作跨出重大的一步。

  為了達成這項任務,本人在點心與茶葉上精挑細選,有臺灣知名的鳳梨酥、高山茶、蜜餞等,務使所有參與人員感受本會的誠摯與心意。

  時間訂7點,但 6點40分就已有不耐久候的省市僑聯代表抵達現場,7點過後,可以容納60人的會議室已坐滿,迫不得已再從其他會議室搬座椅應急。時任秘書長的本人先説明這場茶點會目的,與鳳梨酥、高山茶的由來,聽的各代表入神,吃的津津有味,喝的齒頰留香、舌尖微甜、清心回甘。全場只見工作人員不斷泡茶斟茶,清洌、醇厚、芬芳、濃郁濃郁,讚嘆聲不絕於耳。

  整場茶點會,氣氛熱絡、賓主盡歡,中國各省市僑聯代表,也因這場聚會,對中華僑聯與從事工作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大家都期待下次互相組團拜訪,常來常往深化合作交流。

  僑聯總會堅持僑社應和諧相處

  臺灣政府的兩岸政策打開了外交活路,也讓兩岸僑社有了全新的互動模式。只有在海外生活的同胞,才能真正理解友好和諧的兩岸關係,對海外僑社發展的重要性。透過平臺交流兩岸僑聯彼此已建立互信共識,攜手共同服務海外僑胞的目標更是一致。

  目前臺灣民眾幾乎7成以上的都有海外關係,而海外原有200萬左右的僑民是來自臺灣,每人成家,再加上第二代、三代,總數應已近千萬,而這些海外的臺僑與臺灣都保持十分密切的關係,不僅時常回臺灣、與臺灣的親友密切聯繫,更重要的是基於傳播及通訊的便利,海外臺僑對臺灣所發生的任何事務都是消息迅速,關心備至,甚至深度的參與,具有高度的影響力,要做好對臺關係,就必定要做好對僑關係,這樣才能事半功倍。希望海外僑社無論來自臺、港、澳或大陸,都能不分彼此,促成海外華僑華人大團結、大和諧,為僑界福祉、兩岸和平發展,貢獻力量。

  透過中華僑聯總會平臺 積極傳揚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凝聚力更是歷久長新,而中華文化更是海外各不同族群,不同社會背景,乃至於不同政治主張的華人所能接受的最大公約數,這種凝聚力是中華民族所特有,值得珍視併發揚。僑聯總會後利用這平臺加強傳揚中華文化,連係海外僑胞、歸僑團體,除了加強舉辦選拔海外優秀青年、海外華僑華人“華文著述獎”、海外華校學生徵文、書法、繪畫比賽,每年參賽作品均有5000件以上、頒發僑生獎學金及僑生歌唱大賽等各項發揚中華文化活動,更在兩岸共同文化交流活動上加強力道,務期從文化面追根溯源,産生更多的了解和認同,對兩岸的良性互動與和平發展,發揮更大的效果。

  2011年僑聯總會與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共同在臺首次舉辦第十屆河洛文化學術研討會,這是一場重要的學術研討會,也是此項會議首度在臺灣舉辦,當時共有大陸及海外共約300人來臺出席,盛況空前,成果豐碩,受到廣泛好評;2014年10月12日至10月14日,研討會再度移師臺北,大陸及海外共約150人來臺出席,兩岸如果都能透過中原河洛文化的研究和發展,則必會從文化面追根溯源,産生更多的了解和認同,對兩岸的良性互動與和平發展,勢將發揮更大的效果。兩岸關係持續正面發展,兩岸人民都是同文同種同血緣,那要分你、我,藉由交流、合作,共促兩岸爭取互惠雙贏!

  連續兩年邀請信陽市豫劇團來臺公演陳元光大將軍歷史劇

  根據歷史研究,確認絕大多數海外華僑華人所傳衍的中華文化實屬中原河洛文化的範疇,所以近年來與大陸河洛文化研究會共同積極推展對河洛文化的研究與傳揚。另在研究河洛文化傳佈的過程中,發現唐初陳政及陳元光大將軍父子率87姓府兵入閩平亂,是中華民族自中原地區向東南遷徏,並將中原河洛文化及先進文明南傳最重要的人物,陳元光不僅開了漳州府並任首任刺史,因治績顯著,長留去思,故于宋紹興年間被追封為“開漳聖王”。如今在臺已有300余所開漳聖王廟宇,閩、粵、臺及菲、越、星、馬、印度尼西亞等地估計共有信眾1500余萬人。本會凜于開漳聖王對中華民族開疆辟土,宣揚教化的偉大貢獻,故對開漳聖王的信仰、歷史、傳承及發揚等亦積極研究推展,讓這一段偉大的歷史不致留白,以加強信眾對民族的凝聚與認同,並慰開漳聖王的在天之靈。

  在連係兩岸血緣、傳揚中華文化方面,歷年均在大陸舉辦的河洛文化學術研討會,也由於僑聯總會的大力推動,兩度在臺北舉辦大型河洛文化學術研討會、連續兩年邀請信陽市豫劇團來臺在開漳聖王宮廟公演陳元光大將軍歷史劇、更邀請開漳聖王廟信徒前往河南固始開漳聖王故居參訪尋根,體現僑聯總會傳揚中華文化的努力與兩岸同根同源一脈相承的血緣和文化繁衍的關係。

  2013年5月12日至19日,信陽市豫劇團來臺公演“開漳聖王陳元光”,在臺灣的8天之中,共演出5場,其中最後一場在臺北市國藝中心演藝廳進行藝術演出,其餘4場分別在宜蘭永惠廟、南投草屯陳府將軍廟、雲林斗六福興宮及高雄鳳山鳳邑開漳聖王廟的廟埕進行傳統演出,直接與開漳聖王信徒做近距離的接觸表演。

  2014年5月29日到6月7日,信陽市豫劇團二度來臺公演,分別在花蓮新城鎮安宮、臺南新營同濟宮、南投名間大賢宮、新北市新店太平宮、桃園大園福隆宮、基隆文化中心、臺北228公園、宜蘭冬山聖福廟等,演出8場。

  連續兩年演出的效果很好,達到了許多效果,其中最重要的是透過戲劇的演出和歷史故事的披露,讓民眾知道開漳聖王陳元光的歷史,相當程度的扭轉了許多信徒對開漳聖王的種種錯誤認識,也進步了解了開漳聖王陳元光事實上是來自於河南光州固始。

  信眾們都認為這是一次有意義的公演,尤其是大陸藝術團體首次直接到最基層的民間,向鄉民信徒近距離接觸訴説開漳聖王陳元光的故事,實在感人至深。從臨場的影響來看,影像力是巨大的,是震撼的也是深遠的。

  期待攜手 再迎十載和平交流

  今年是兩岸論壇交流10週年,在這重要歷史轉折時刻,希望臺灣有信心、大陸多善意,讓兩岸心靈契合,“兩岸好,臺灣才會更好”。

  根據統計,自2008年迄今,本會在臺接待大陸及港澳地區僑界參訪團共計200余團,總人數達1500人。同時,本會共組織了80次各類參訪團至大陸參訪,總人數更高達3000余人,計涵蓋大陸京、津、魯、豫、閩、粵、浙、滬、蘇、徽、贛、冀、晉、陜、鄂、湘、滇、桂、黔、內蒙古、遼、青、川、渝及港澳等地。本會是臺灣地區與海外及大陸僑界交流、連係互動最頻繁、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民間團體,交流成果深獲各界讚賞及肯定。每次在臺灣接待或組團前往大陸參訪,本人常説,與僑聯一家人交流,説話都不需經過大腦,因為都是一家人,何需咬文嚼字。

  海峽兩岸自2008年至今已經舉行了八次兩會高層會談,數百次的業務溝通,簽署了18項協議,發表了兩份共識,對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以及人民的福祉,有其卓越的貢獻。但是兩岸的交流與協商,一直針對經濟及文化議題,經過數年的努力,能夠溝通的問題均已次第完成,接下來逐漸會接觸到深水區,亦就是涉及政治性議題的溝通和談判,對於這個問題,兩岸的相關當局已經提出“民間先行”的態度,企圖透過民間交流的探討,為未來的相關協商進行前期的鋪墊。

  全球僑界的先賢,對兩岸未來的和平發展,始終抱著積極關心的態度,因為僑界先賢及其祖先對中華民族的脫離帝制、建立共和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因此對祖先輩所創建的共和國具備了無比的關懷熱忱;其次,僑胞們身處他鄉異地,獨自奮鬥,最希望的是一個強大的祖國的支援,對目前兩岸的分治現況覺得是民族力量的分散,難免充滿浪漫的期待

  基於全球僑界的期望,大陸的中國僑聯和臺灣的中華僑聯總會都深有感受,也覺得在兩岸和平發展的歷史大業上,全球僑界基於光榮的傳統,不僅不能缺席,還要積極貢獻智慧、發揮影響力,透過多次的座談,匯聚多方面的卓見,作為促進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要推手。

  作 者:中華僑聯總會理事長 鄭致毅

[責任編輯:趙苗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