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事業

時間:2013-10-21 13:53   來源:湖北省人民政府網站

  民政

  【行政區劃管理】 圍繞經濟社會發展 大局,積極、穩妥地開展行政區劃調整。 為了進一步完善武漢城市功能,武漢市 撤銷洪山區花山鎮、建設鄉、青菱鄉,設 立花山街道辦事處、建設街道辦事處、 青菱街道辦事處。房縣撤銷橋上鄉,設 立野人谷鎮;撤銷白鶴鄉,設立白鶴鎮。 竹溪縣撤銷龍壩鄉,設立龍壩鎮。襄陽 區撤銷張灣鎮,分別設立張灣街道辦事 處和劉集街道辦事處。堅持科學發展, 加強行政區劃規劃論證。積極推進省 部共建武漢城市圈創新型區劃地名公 共服務工程,落實相關工作任務。配合 地方政府做好五峰縣城遷址的審核論 證,向上級部門提供參考意見。開展鄉 鎮行政區劃體制調查研究,為省委、省 政府決策當好參謀。編輯出版了36萬 字100幅圖的《湖北省行政區劃手冊》, 向省直有關部門和社會各屆及時提供 行政區劃資料服務。

  【地名管理】 全省735個鎮,有704個 完成了地名設標;207個鄉,有183個完 成了地名設標。全省12個地級市中有8 個完成了地名規劃編制,4個在啟動中; 縣級市完成了地名規劃編制有19個,正 在編制的5個;有28個縣城完成了地名 規劃編制,正在編制的13個。開展地名 資訊化建設。完成《國家地名數據庫(湖 北)》的資料收集上報。初步建成《武漢 城市圈地名資訊查詢系統》框架。搞好 省電子政務地名資訊查詢系統維護與 更新,為社會提供權威、準確的地名信 息。組織開展全省地名公共服務工程 驗收工作。按照《民政部關於實施地名 公共服務工程的通知》要求及部署,各 地認真自查總結。完成了“兩實管理” 中全省地名清理整頓工作,全省共清理 整頓街路巷、村灣組名稱約有10萬多 個。

  【行政區域界線管理】 做好界線聯合 檢查工作。完成了豫鄂線第二輪聯合 檢查工作,聯合檢查成果正上報國務院 民政工作 備案。合理安排,精心組織,紮實工作, 完成年度安排的8條市州界、34條縣界 年檢任務。推動平安邊界建設,100% 的省界、100%的市州界以及80%的縣 界簽訂平安邊界建設協議的任務。妥 善解決界線糾紛。指導黃石鄂州、荊門 天門解決因行政區域界線實地位置認 定不一致引發的糾紛。指導各地及時 處理其他有關界線糾紛。制定了《湖北 省行政區域界線界樁管理辦法》。開展 了行政區域界線資料檔案自查。

  【婚姻登記】 2010年,全省共辦理婚 姻 登 記76.46萬 對,其 中 涉 外 婚 姻 登 記1823對,國內婚姻登記合格率達到 99.8%以上,涉外婚姻登記合格率達 100%。全省已設婚姻登記機關267個, 其中縣級以上113個,鄉鎮154個,90% 縣級以上婚姻登記機關達到了規範化 建設要求,登記機關總面積由2006年的 1.74萬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3.13萬 平方米。2010年全省各地共投入經費 4000多萬元用於婚姻登記基礎設施建 設。婚姻登記資訊化建設取得突破,繼 2006年在全國率先實行省市縣三級聯 網後,2010年又投資252萬元對系統進 行了升級改造,工作效率和登記準確率 大幅提高。婚姻登記隊伍建設得到加 強,全省專職登記員達到619人,具有大 專以上學歷的人員達到84%。婚姻登 記檔案管理得到加強,近兩年來,共整 理婚姻登記檔案229.9萬件。

  【殯葬管理】 全省各地堅持不懈地推 進殯葬改革,火化區火化率穩中有升。 2010年,全省火化遺體23.5萬具左右, 火化率83%,火化率連續十年保持在 80%以上。殯葬服務體系日趨完善。 “十一五”期間,全省共新建、搬遷殯儀 館18家,進行設施設備及環境改造32 家。全省建成殯儀館82家,經營性公墓 86家。惠民殯葬實現歷史性突破。全 省共有16個市、縣免除了城鄉低保等特 殊困難對象的基本殯葬費用。公墓清 理整頓初見成效。先後取締非法公墓 19個,糾正違規建設的公墓29個,糾正 違規銷售的公墓55個,糾正有非法經營 行為的農村公益性墓地87個,糾正超面 積建造墓穴的公墓139個。生態公墓建 設穩步推進。我省在仙桃市綠化村、八 步村開展了試點,建成以草坪葬、樹葬、 臥碑為主的公益性生態公墓,骨灰集中 安放率達到100%,老墳平毀和自願遷 入率達到98%以上。武漢、宜昌市各建 立了1個完全實行生態葬法的經營性公 墓,全省有12個經營性公墓開闢了生態 葬區。

  【救助管理】 全省現有救助管理站71 個,完成了由強制性收容遣送向關愛性 救助管理的轉變,救助管理體系框架逐 漸明晰。大中城市初步形成了以救助 站為主體、流動救助為補充的救助網 絡。“十一五”期間,全省共爭取國家未 保中心建設項目17個、救助車輛19台, 爭取補助資金3132萬元。省級配套安 排資金3600萬元,地方自籌6500萬元, 未保中心建設累計投資1.3億元。截 止2010年底,已竣工項目12個,竣工率 70%,在建項目5個,基礎設施明顯改 觀。2010年,全省共救助12.6萬人次, 與2005年2.9萬人次相比,工作量增長 了四倍多。其中,受助的流動困難群眾 由1萬人次增加到10.3萬人次,救助領 域大幅拓展。通過未保中心項目建設、 “351”培訓和規範化創建活動,工作流 程不斷規範,管理服務水準明顯提高。 武漢市積極探索救助管理工作的職能 定位,形成了以日常流動救助為主、重 大活動介入、突發事件應急響應、困難 農民工返鄉救助等特色的救助模式。 荊州市積極探索社會化的新路子,孝感 市提出“五個延伸”工作法,荊門市建立 商救、義救、社救、共救“四救”網路,宜 昌市利用120、110等平臺聯動救助,黃 石市、黃岡市、潛江市等地將流浪精神 病人救治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收養登記】 各地認真貫徹落實收養 法和收養登記辦法,依法規範收養登記 管理。“十一五”期間,全省累計辦理收 養登記6059起,登記合格率達98%以 上。涉外收養登記保持穩定,截至年底, 全省共與17個國家建立了涉外收養關 係,有35所福利機構開展了涉外送養工 作,審查涉外送養材料合格率、登記合 格率、入檔率均達100%。涉外收養家 庭尋根回訪接待工作加強,2010年接待 60個家庭、240人次。充分發揮涉外收 養工作的橋梁紐帶作用。積極開展兒 童家庭寄養、兒童醫療康復、助學等涉 外合作項目,2010年為福利機構募集資 金20萬元,“十一五”時期累計募集資 助517萬元。

  【社會組織工作】 2010年,研究制定出臺了《武漢城市圈城鄉社區社會組織登 記備案管理辦法》,標誌著社區社會組 織管理進入健康有序發展階段。積極 推行了行業協會改革試點和更加完善 了社會組織規範化建設評估工作,對自 願報名參加評估的28家民辦非企業單 位進行等級評估。全省行業協會改革 工作和社會組織規範化建設評估工作 得到了民政部的肯定並在全國會議上 交流發言。省道路交通運輸協會等19 家社會組織獲得了全國先進社會組織 的榮譽稱號。完成了社會組織學習實 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省慈善總會等4個 社會組織被評為全國學習實踐科學觀 活動先進單位。啟動開展了社會組織 創先爭優活動,加強了社會組織黨建工 作摸底調研,積極探索了社會組織黨建 工作管理體制,襄陽市、荊州市、公安縣 和武漢市黃陂區等市、縣(區)成立了 社會組織黨工委。明確了省光彩事業 促進會等33家社會團體和基金會具備 2008年度、2009年度、2010年度公益性 捐贈稅前扣除資格,這是湖北省第二批 被認定具備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 的社會團體和基金會,全省共有52家公 益性社會團體和基金會被認定具備公 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對58個全省 性民間組織違規行為進行了查處,對群 眾舉報的4個違規違紀或擅自以民間組 織名義進行活動的非法組織進行了調 查處理。聯合開展了對減輕企業負擔 專項治理工作和對社會團體“小金庫” 專項治理清理工作。全年受理行政許 可事項309項,其中社會團體籌備登記 34項,成立登記56項(其中,社團22項, 分支機構34項),變更登記180項,登出 登記1項;民辦非企業單位成立申請12 項、變更登記12項;基金會成立登記12 項、變更登記12項。完成了774個全省 性社會團體、250個省管民辦非企業單 位和32個基金會的年檢工作。截至年 底,全省社會組織有20808個(不含會計 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省本級1066 個,其中,社團774個,民辦非企業單位 250個,基金會42個。

  【優撫雙擁工作】 認真抓好各項優撫 政策的落實,有效地保障優撫對象的合 法權益。堅持將嚴格落實政策和加強 撫恤補助經費的規範化管理作為優撫 工作的重點,常抓不懈,有力保障了優 撫對象的合法權益。全年下撥各項優 撫事業經費155489萬元,有條件推行撫 恤補助經費社會化發放的縣市區社會 化發放率達到100%;繼續抓好鄂辦文〔 2009〕59號和鄂民政發〔2009〕54號文 件的貫徹落實;糾正了極少數地區擴大 政策範圍給不符合條件的參試退役人 員發放生活補助費的問題;進一步規範 了全省部分優撫對象糧油補貼發放工 作;督促有關地區妥善解決了長期沒有 解決的部分中央在鄂和省屬單位一至 六級殘疾軍人的醫療問題。同時,認真 做好評殘、追烈工作。全年共辦理補辦、 新評(含調整)傷殘等級430件,退役殘 疾軍人變更510件,殘疾證遺失、毀壞補 證154件,並較好地處理了3例行政復 議案件。追認烈士11例,並嚴格落實了 相關待遇。 大力推進優撫對象醫療費“一站 式”結算服務,87%的縣市區完成工作 目標。在全省全面建立優撫醫療保障 制度的基礎上,全年重點推進優撫對象 醫療費“一站式”結算服務,明確要求 年底前各市州70%的縣市區建立“一站 式”結算服務體系,並列為省政府與省 廳簽訂的2010年度責任目標之一。通 過年初部署、整合民政資源、加強檢查 督辦等措施,截至年底,全省已有90個 縣市區實現醫療費“一站式”結算服務, 佔全省縣市區總數的87%,提前超額完 成工作目標。 切實加強優撫事業單位建設和管 理,優撫事業單位面貌得到進一步改 善。積極協調省財政調劑2200萬元資 金專項用於優撫事業單位維修改造。 全面完成了7家納入國家拉動內需和紀 念新中國成立60週年項目的全國重點 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的維修改造 工程,烈士紀念設施的面貌得到明顯改 善。落實國家精神衛生建設項目。荊 州和襄樊優撫醫院列入2010年國家精 神衛生防治體系建設規劃,兩個單位正 按照改擴建方案抓緊施工建設。尚未 批准啟動項目的單位,進一步完善改擴 建方案,落實配套資金,做好前期準備 工作。做好光榮院納入養老機構體系 建設項目規劃前期工作,要求各地抓住 民政部將光榮院納入國家“十二五”養老機構體系建設範圍的契機,早計劃、 早爭取、早上項目。召開了全省省級以 上烈士陵園管理保護工作會議,分析了 當前全省烈士紀念設施管理保護工作 的現狀,交流了工作經驗,搜尋了存在 的困難和問題,提出了進一步加強烈士 紀念設施管理保護工作的意見。認真 抓好優撫事業單位和烈士紀念建築物 保護單位行風建設示範單位創建活動。 完成了600名優撫對象到省集中療養治 病工作,受到優撫對象的普遍好評。 認真組織協調擁軍優屬走訪慰問 活動。協調組織省領導春節和八一”前 夕,分別走訪慰問了駐鄂部隊指戰員、 原武漢軍區和武漢軍區空軍副兵團職 以上老首長及遺蠕。召開了駐鄂軍以 上部隊政治部秘群處處長會議。協調 組織了省黨政軍領導紀念建軍83週年 座談會。會同省直機關工委、省國資委、 省國防教育辦,組織省直機關和大型企 業幹部職工代表聽取了“國防動員法講 座”。開展了抗戰勝利65週年走訪慰 問活動,並下撥在鄉抗日老戰士一次性 生活補助2451.3萬元。組織5名著名烈 士家屬參加了“全國百名著名烈士家屬 參觀上海世博會活動”。 積極籌備組織新一屆雙擁模範城 (縣)評選活動。先後2次召開專題座 談會,對《湖北省雙擁模範城(縣)創建 命名管理實施細則》和《湖北省雙擁模 范城(縣)考評標準》進行了討論和修 訂,徵求了省雙擁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 位意見,並報省雙擁領導小組審定後印 發給各地。各縣(市、區)在自查和申報、 市州雙擁辦考評的基礎上,省雙擁辦組 織5個檢查組對各地申報的省級雙擁模 范城(縣)進行了檢查考評。

  【安置工作】 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有新 提升。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普遍 把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作為事關國防和 軍隊建設,事關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來抓,納入當地雙 擁創建、就業創業以及創新社會管理工 作的重要內容,列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 和目標管理,及時召開會議、下發文件、 落實政策,充分履行了政府的法律主體 責任,促進了安置工作健康、有序發展。 以財政預算為主的安置經費保障機制 基本建立,自謀職業工作呈現不斷完 善、穩步發展的良好勢頭。全省共落實 城鎮退役士兵自謀職業一次性經濟補 助2.14億元,發放待安置期間生活補助 費470萬元,省以下地方財政支出安置 保障金的比例佔到了96.3%,全省絕大 多數地方能夠及時足額發放城鎮退役 士兵自謀職業一次性經濟補助,待安置 期間的生活補助政策也進一步得到落 實。很多市(州)、縣(區)在退役士兵 報到時採取了“一條龍”服務,堅持“邊接收、邊安置,先安置、後調整”的做法, 進一步優化、簡化安置工作程式,有效 縮短了退役士兵待安置時間,有力實現 和維護了退役士兵的合法權益。四是 部分地區改變過去“一刀切”的做法,對 轉業士官、立功受獎、因功因戰致殘等 重點安置對象,在安排工作、技能培訓、 就業扶持、生活扶助等方面做了一系列 卓有成效的工作,對自謀職業、自主創 業的退役士兵先進典型進行了廣泛深 入的宣傳,積極營造了和諧穩定的安置 工作環境。 退役士兵教育培訓工作有新發展。 2010年,各級民政、安置部門主動轉變 工作重心,積極拓展安置服務職能,普 遍將退役士兵教育培訓列入了年度工 作規劃,作為重要工作內容來抓。各地 通過充分利用春節前後退役士兵報到 的有利時機,採取多種形式,積極開展 退役士兵待安置期間思想教育和政策 宣傳,大力推進教育培訓和就業推薦工 作,取得了明顯工作成效,受到了退役 士兵和社會各界的好評。2010年,全 省舉辦各類退役士兵教育培訓班和就 業推薦會共254期(次),培訓退役士兵 10630人(次),推薦就業8213人(次), 投入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經費1910萬 元,退役士兵參訓率、就業率和培訓資 金投入為歷年來最高。 復員退伍軍人信訪穩定工作有新 成效。受上年群體攀比和區域性政策 影響,部分地區企業下崗轉業士官(志 願兵)、復員幹部、進藏退役士兵、殘疾 退役士兵到省陳情明顯增多,出現了幾 起集體陳情事件。在各級黨委、政府的 統一領導下,各地主動變陳情為下訪、 變説教為幫扶,通過統一答覆口徑、耐 心做好政策解釋、認真落實現行政策、 強化協調督導等工作,積極穩妥地解決 了部分復退軍人的實際生活困難,及時 化解了部分潛在的矛盾隱患,有效穩控 了上述群體的陳情態勢,確保了全省 復退軍人的整體穩定。除少數部隊尚 未交接的對象之外,全省接收的48名 1—4級殘疾退役士兵(含6級以上精神 病患者)已全部妥善安置到位。 軍供站建設與管理工作有新突破。 2010年,全省軍供系統深入學習貫徹全 國深化軍民融合、加快推進軍交運輸現 代化建設工作會議精神,主動適應國家 交通戰備建設和軍隊機動方式的新變 化,以軍供工作現代化建設為牽引,全 面實施基礎設施設備維修改造、軍供專 業保障隊伍教育培訓以及軍供站科學 化、規範化、制度化等建設,積極爭取和 籌措項目資金742萬元(其中:中央財 政70萬元,省財政400萬元,地方配套 272萬元),使全省軍供站的基本面貌 發生了深刻和根本性轉變。在軍地有 關部門的大力支援下,武漢北軍供站正 式啟用,成為武漢地區有效保障京九、 京廣沿線軍交運輸工作的主力;赤壁 軍供站整體建成,徹底改變了以往的落 後面貌;恩施州軍供站主體工程竣工, 落實開辦經費110萬元,即將正式移交 使用;麻城軍供站完成站容站貌恢復 建設,並被成功提格為市政府直屬副縣 級事業單位,機構編制問題得到較好解 決。武漢、襄樊、宜昌、十堰4個軍供站 被評為全國軍供工作先進單位,全省6 名同志被評為全國軍供工作先進個人, 省廳被廣州軍區國防動員委員會評為 “十一五”軍供工作先進單位。

  【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工作】 2010年全 省共投入“難點村”治理資金2.3億元, 新建、改建了676個村委會工作用房,共 10萬多平方米;改造中低産田0.23千公 頃;修建通村和通村小組公路3034.31 公里;改建廁所6700個;新建沼氣池 16264個;新修泵站216個;解決了440 個村、72萬多人“吃水難”問題。1080個 “難點村”已根本治理498個,初步治理 545個,正在治理37個。得到治理的“難 點村”村級組織明顯加強,村務公開逐 步規範,民主管理水準不斷提高,村級 各項工作制度不斷完善,強農惠農政策 得到落實,一批村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社 會熱點、難點、敏感問題逐步得到解決, 黨群幹群關係明顯改善。湖北省在“全 國深化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難點村' 治理工作會議”上作了經驗介紹。通過 一系列的制度建設不斷促進村務公開 民主管理工作規範化、程式化,村務公 開率達100%。指導各地積極推進社區 管理體制改革,著力解決社區管理體制 不順、社區工作職責不清等問題,全省 社區總數達到3919個,比上年新增357 個。武漢市江漢區通過推進街道和社 區兩個層面的體制改革,形成了“江漢 模式”,民政部總結推廣了該區的經驗 做法。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進 展,各地共投入資金約7億元,為500個 社區新建、改擴建工作服務用房。社區 資訊化建設穩步推進,荊門市初步建成 了社區事務管理、社區服務供求、社區 電子政務和居民互動網路“四大平臺”。 組織開展了全省“難點社區”的摸底 排查和重點調研,初步排查出“難點社 區”715個,佔全省社區總數的18.5%, 制定了《關於開展“難點社區”治理工 作的方案》,通過宜昌市伍家崗區的試 點,全省啟動了50個“難點社區”治理 工作。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工作繼續穩 步推進,全省共有13個“全國農村社區 建設實驗縣(市、區)”,5個“省級農村 社區建設實驗縣(市、區)”以及3個“省 級農村社區建設研究聯繫點”,303個實 驗鄉鎮,1492個實驗村。秭歸縣、宜都 市被民政部命名為“全國農村社區建設 實驗全覆蓋示範縣(市)”。廣泛開展示 范創建活動。組織開展了全省“百佳村 民委員會”、“百佳社區居民委員會”和 200名“全省社區建設先進工作者”評 選工作。經推薦評選,對17個村務公開 民主管理和20個社區建設工作創新項 目進行了表彰。 (佘易芳)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移民】 一、移民外 遷。全省投入2萬多名幹部,安排1萬 多臺車輛,組織120批次搬遷,圓滿完 成了18023戶、76652人的外遷移民搬 遷安置任務(其中:試點移民2432戶、 10352人,大規模移民15591戶、66300 人),比原規劃增加了245戶、2850人, 安置在8個市20個縣(市、區),總體實 現了平安、有序、順利搬遷。二、移民內 安。組織開展了移民內安後靠所涉各 個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完成了大部分 鄉鎮農村移民實施規劃和部分城集鎮 規劃設計工作,啟動了庫區13個城集 鎮規劃設計工作,部分鄉鎮完成了典 型設計、規劃評審和前期徵地工作;武 當山啟動了23個鎮內外單位遷復建工 作;庫區77家企業啟動了遷建補償工 作,其中15家已經完成了遷復建任務, 18家企業給予了一次性補償,有6家正 在進行復建,其他的正在制定遷復建方 案;專業項目遷復建方面,控制性交通、 電力、通訊、水利等項目已經開工建設。 三、移民環保水保。會同省環保廳、省 住建廳對外遷移民安置點污水處理設 施進行了規劃,並組織9個外遷安置區 進行試點工作,為今後實施水保、環保 規劃奠定基礎。四、移民維穩。全年共 處理移民信訪問題313件(起),辦結案 率95%,移民群眾信訪反映的問題大部 分得到解決,幾起大的移民集訪事件都 得到及時、妥善和有效的處理。五、庫區文物保護。累計實施考古發掘項目 92個,完成考古勘探面積487.3萬平方 米,考古發掘面積27.31萬平方米,約佔 總工作量的72%。出土重要文物約2萬 余件(套),出版專題考古報告一本、工 作報告兩本、圖集一本,建立了三個文 物整理基地,一個文物檔案資料庫。

  【三峽工程後續工作】 一、移民投資結 算和結轉。移民資金結算工作進入掃 尾階段,移民結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 2010年規劃內移民結轉項目8個,已全 面完成3個,餘下項目正在抓緊建設; 影響移民安全入住的11個高切坡治理 項目全面完成,高切坡監測預警系統的 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確保了庫區群眾生 命財産安全;以興山縣香溪河支流高嵐 河建陽坪段消落區治理、秭歸縣生態屏 障建設與農村截污處理、巴東沿渡河鎮 庫岸農田區生態屏障建設等為重點的 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試點示範項目建 設全面啟動,部分已經建成,並開始發 揮效應。二、175米試驗性蓄水。加強 蓄水監測管理,及時做好三峽工程175 米試驗性蓄水應對工作,完成了試驗性 蓄水影響項目的恢復重建,沒有發生一 起因蓄水引起的人員傷亡事件,庫區移 民群眾情緒穩定,社會經濟正常運作。 三、三峽後續規劃和實施準備。配合長 江委及有關編制單位對全省三峽後續 工作規劃進行修改完善,確保了規劃的 科學性;組織申報和評估審查了2011年 三峽後續規劃實施項目,為三峽後續工 作起步奠定了基礎。四、移民遺留問題 處理、移民培訓和庫區産業發展。積極 爭取資金,妥善處理了重慶自主外遷湖 北省農村移民和陸水庫區移民的歷史 遺留問題;會同省財政廳申報、審批和 落實了三峽庫區電力扶持資金項目65 個、補貼資金1567萬元,三峽庫區産業 發展基金項目92個、安排基金15670萬 元;切實加強三峽移民就業培訓工作, 重點推進巴東縣移民職業教育和技能 培訓試點的深入開展,並全面推廣其試 點經驗。2010年,全省三峽庫區累計培 訓移民19917人次。

  【地方水庫移民】 一、水布埡庫區移 民。全面完成了壩庫區移民安置工作 任務。累計完成農村移民搬遷安置 13601人,庫區滑坡避讓搬遷安置5048 人,原規劃搬遷的4個集鎮和專業項目 復建任務全面完成;調整新增水布埡 工程庫區和壩區土地補償投資8721.40 萬元,並制定了兌現方案。二、新建水 電工程移民。加強了對沙坪、小河、楊 家峽、龍潭嘴、落水洞、大灘口、新集、白 河、白沙河、龍潭嘴、大東湖水網聯通工 程等在建和擬建水電站工程移民工作 的指導和協調,逐步規範了移民前期工 作程式,維護了移民合法權益。根據省 政府公佈的新的徵地統一年産值標準 和片區綜合地價,會同省國土資源廳及 時研究明確了妥善解決過渡期水利水 電移民安置相關政策的意見;大力推行 潘口電站水庫移民成功經驗,指導推動 全省小水電工程移民工作的規範實施。 三、新建水庫移民後扶指標。根據全省 在建水電工程移民實際,及時向國家申 報並獲得國家核準2009年度新建大中 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人口3781人。

  【後期扶持政策實施】 一、原遷移民 直補資金髮放。國家核定湖北省大中 型水庫原遷移民85.97萬人,全年下撥 直補資金51582萬元。各地按“直補到 人、一人一卡(折)”的要求,已發放直 補資金49519萬元,發放率達到96%以 上。二、增長人口項目扶持。全省實施 增長人口項目8300多個(處),總投資 51582萬元,重點用於再搬遷安置移民、 危房改造、基本口糧田及農田水利設施 配套、基礎設施、生産開發等項目的實 施。三、庫區安置區發展規劃實施。全 年徵收庫區基金2.1億多元,加上中央 安排的後扶結余資金,按照核定移民人 均140元標準控制投資規模,編制經濟 發展項目計劃,主要是安排庫區安置區 基礎設施項目和特困移民危房改造,資 金相對集中解決移民群眾急需解決的 突出問題,儘量與後扶項目資金捆綁使 用。全省共安排經濟發展計劃投資金 29720萬元,項目1283個(處),涉及90 個縣(市、區)。四、連帶問題處理。全 年安排資金7098萬元解決長陽縣隔河 岩庫區滑坡等水庫移民突出問題,繼續 落實了庫區63.8萬人的糧食補貼政策。 小型水庫移民解困積極推進。安排小 水庫解困項目778個,下達資金5491萬 元,有效改善了庫區基礎設施條件。開 展了中央直屬水庫“六年規劃”項目實 施情況檢查和總結工作。五、小型水庫 移民解困。全省共有小型水庫5834座, 全年下達資金5491萬元,繼續堅持推磨 轉圈的方式,突出資金規模效應,實施 項目778個,有效地改善了庫區基礎設 施條件。

  【移民管理工作】 一、資金管理。在移 民後扶資金方面,各級切實落實“專戶 管理”、“縣級報賬”,“資金直達”等制 度,定期開展自查自糾活動,確保後扶 資金安全,充分發揮使用效益。在南水 北調移民資金方面,配合國務院南水北 調辦、省審計廳開展了對試點移民資金 的稽查和審計工作,組織人員對25個 市、縣(市、區)開展了資金內部審計工 作,為迎接國家全面審計奠定了基礎。 在三峽移民資金方面,全面清理移民資 金,嚴格按照資金與任務“雙包乾”的 原則開展移民資金結算工作,保持政策 的連續性,確保移民政策落實到位。全 年下撥各類移民資金共計115.6億元, 從檢查審計的情況來看,尚未發現大的 問題。二、項目管理。在移民項目管理 方面,堅持落實“移民村作為項目實施 主體”,嚴格按照項目法人制、招投標 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監理制、竣工驗收 制進行管理。三、品質管理。在南水北 調移民建房品質管理上,建立了政府監 督、社會監理、移民參與、企業自控的 “四位一體”品質監管體系,形成了移民 房屋品質問題檢查整改制度,保證了移 民房屋品質的總體可靠。四、稽查、審 計整改。各級移民部門對各類水庫移 民工作稽察、審計發現的問題制定了整 改方案,明確了整改責任,整改措施基 本到位。五、監測評估。通過跟蹤監測、 分區分片、定崗定責、定人到村和動態 反饋等方式,重點監測了咸寧、黃岡等 市州28個縣100多個移民村的後扶工 作實施情況,促進了移民後扶工作效應的充分發揮。

  教育

  2010年,全省共有幼兒園4395所,在園幼兒111.84萬人,幼兒園園長和教師3.85萬人。有特殊教育學校76所,在校生人數15349人。全省小學7749所,招生68.02萬人,在校學生365.55萬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96%,小學年輟學率0.06%,小學畢業生升學率107.57%.初中2184所,招生65.79萬人,在校學生218.09萬人。初中學齡人口入學率99.63%,初中年輟學率0.26%,初中畢業生升學率82.42%.普通高中603所,招生39.55萬人,在校生123.74萬人。初中畢業生升入普通高中的升學率46.29%;高中階段毛入學率87.2%.民辦普通中學257所,招生7.81 萬人,在校生23.75萬人。民辦小學68 所,招生1.24萬人,在校生7.59萬人。民辦幼兒園3486所,招生34.15萬人,在園幼兒55.71萬人。

  2010年,全省有中等職業學校413所,比上年增加11所;招生28.36萬人, 比上年減少8.36萬人,減少22.76%;在校生90.38萬人,比上年減少13.79萬人,減少13.24%;畢業33.58萬人,比上年增加2.8萬人,增長9.08%.中等職業學校有教職工4.1萬人,專任教師2.85 萬人,比上年減少0.07萬人;生師比為31.74:1,比上年減少4人;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80.67%,比上年提高2.03%.校舍佔地面積2266.79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78.85萬平方米,增長3.6%,生均25.08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952.02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2.74萬平方米,增長5.86%,生均10.53平方米,其中教學及輔助用房403.61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9.89萬平方米;擁有圖書1789.38萬冊,生均圖書19.80冊;教學儀器設備總值為145806.98萬元,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為1613.21元。

  2010年,全省普通高等學校120 所,其中,中央各部委所屬學校8所, 地方所屬學校112所(本科學校58所, 高等專科學校3所,高等職業學校51 所)。成人高等學校14所。全省培養研究生資格的單位46個,其中,高等學校23個,科研機構23個。全省招收研究生36116人,在學研究生103140人,分別比上年增長3.93%、1 3.69%;畢業研究生22832人,比上年減少10.69%.全省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招生38.76萬人(本科20.25萬人),比上年減少2.1%;在校生129.69萬人(本科71.62萬人),比上年增長3.83%;畢業生33.13萬人(本科14.89萬人),比上年增加0.94%.成人高等教育招生10.14萬人,比上年增長1.82%;在校生26.21萬人,比上年減少5.07%;畢業生10.46萬人,比上年增長1.9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32.9%.2010年,全省普通高校獨立學院31所,招生8.69萬人,在校生28.89萬人。全省獨立設置的民辦普通高校11 所,獨立設置民辦普通高校招生2.76萬人,在校生8.26萬人。高等學校專任教師7.59萬人,其中普通高校7.47萬人, 成人高校0.12萬人。普通高等學校生師比17.56:1(按當量學生計算)。全省普通高等學校擁有産權的佔地面積為8219.49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4143.28萬平方米,教學及輔助用房1654.32萬平方米,學校藏書10332.42 萬冊,教學儀器設備總值127.42億元。

  衛生

  截至年底,全省衛生機構總數10305個(不含村衛生室) ,其中醫院603個,療養院1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29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33個, 社區衛生服務站961個) ,衛生院1196 個,門診部202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6499個,急救中心(站) 7個,採供血機構25個,婦幼保健機構100個,專科疾病防治院(站、所) 85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含防疫站) 115個,衛生監督機構98個,醫學科研機構1個,醫學在職培訓機構23個,健康教育站1個,其他衛生機構55個。醫院中,有綜合醫院395 個,中醫醫院87個,中西醫結合醫院12 個,民族醫院2個,專科醫院107個。全省衛生人員總數30.39萬人(不含鄉村醫生) ,其中執業醫師8.18萬人,執業助理醫師1.42萬人,註冊護士9.33萬人。醫院開放床位20.07萬張。

  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授予湖北省支援青海玉樹抗震救災醫療隊“全國抗震救災英雄集體”光榮稱號;國務院血防工作座談會在湖北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出席會議並對湖北省血防工作給予充分肯定。

  體育

  競技體育

  2010年,湖北省優秀運動隊在國際比賽中共獲得冠軍57個、亞軍33 個、季軍24個,其中世界冠軍31個,亞軍26個、季軍22個,亞洲冠軍26個,亞軍7個,季軍2個。在全運會項目國際最高水準比賽中共獲得世界冠軍2個、亞軍3個、季軍7個,亞洲冠軍8個、亞軍4個、季軍1個,打破一項世界紀錄,兩項亞洲紀錄。在國內最高水準比賽中獲得冠軍40個、亞軍41個、季軍51個, 其中全運會項目冠軍14個、亞軍17個、季軍16個。舉重運動員廖輝在世界錦標賽上以358公斤的總成績一舉打破男子舉重69公斤級世界紀錄,並勇奪冠軍;游泳運動員趙菁在亞運上奪得女子100米仰泳、女子200米仰泳和女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3枚金牌,並打破女子200米仰泳和女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兩項亞洲紀錄。2010年,湖北成功舉辦世界男子排球聯賽、戴維斯杯亞太賽區網球賽、第四屆世界傳統武術節、網球ITF巡迴聯業賽等43項國際國內大型體育賽事。湖北賽區再次被國家體育總局評為全國最佳賽區及優秀賽區;同時,完成運動員網路註冊1136 人;審批一級運動員180人,一級裁判員352人。

  群眾體育

  2010年,湖北省群眾體育進一步貫徹落實《全民健身條例》,群眾體育健身意識進一步增強,群眾體育健身隊伍日益壯大,體育健身活動持續不斷, 體育健身設施逐步改善,形成了因地制宜、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群眾體育發展途徑,群眾體育事業的發展惠及更多的人群,各項目標任務順利完成並超額完成,一大批群體先進受到表彰。

  全年經常參加鍛鍊的體育人口已達40.1%,比全國平均水準高六個百分點,國民體質達標率為90.3%。體育場地設施不斷增加,省本級用於場地建設經費達3000余萬元,援建省級農民體育健身工程9000多個、全民健身路徑5700多條、全民健身活動中心40個、社區體育健身俱樂部42個,新增體育設施面積1800萬平方米,每人平均體育場地設施1.4平方米。全省90%以上的城市街道、60%以上的農村鄉鎮建立了文體站或體育站,社會體育指導員由1.2萬人增加到2.5萬人。形成了龍舟拉力賽、橫渡長江、登山、漂流等全國有影響的群眾性體育活動的品牌和特色項目。非奧項目重大賽事成績突出。第四屆全國體育大會分別位居全國第四位,首屆全國智力運動會上總分列全國第三。成功舉辦第四屆世界傳統武術節和湖北省十三屆運動會、湖北省七屆民族運動會。

編輯:郭慶娜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