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會開創了世博史上的諸多“第一”,不但是舉世矚目的聚焦地,也是難得一遇的兩岸交流大舞臺。由於兩岸智慧人士的共同努力,暌違40年的臺灣首度回歸世博懷抱,而本屆世博會也成為有史以來“臺灣元素”最多的一屆。在這場海峽兩岸共同參與、共同分享、共同見證的人類文明盛宴上,兩岸中國人的情也融得更深。
世博會開幕以來,從由紮根上海發展事業的臺灣人巫永堅提供設計雛形的吉祥物“海寶”面試,到臺灣館、臺北案例館、震旦館的優雅亮相,到中華美食街上眾多臺資企業為遊客提供的精美小吃,再到每天以極大熱情涌進上海參觀世博的臺灣遊客們,世博園內“臺灣元素”無處不在。
與此同時,在海峽另一邊的臺灣島內,世博熱情也持續高漲。臺灣的媒體對世博給予了相當多的關注,有的媒體甚至為員工提供帶薪“世博假”,並鼓勵員工將自己在世博園內拍攝的視頻剪輯成專題片在節目中播放。我在上海的很多臺灣朋友家裏都成了接待站。可以説,世博給了臺灣人一個回家看看的理由。
在這些回家看看的臺灣人中,我的老朋友、著名作家李敖的世博之行將臺灣人的世博熱情推向高潮。日前,李敖攜妻子兒女“鏘鏘四人行”訪問世博會,在世博園內攪動起一股“敖”旋風。5年之前“神州文化之旅”,從未離開過臺灣的李敖第一次跨過海峽,快意還鄉。5年之後,這次在世博會臺灣館,我又和他再見。在我看來,讓李敖再回大陸的原因有三:一是看世博,二是看上海,三是送子上學。無論是哪一個原因促成了他旋風般的突然造訪,這位75歲老友的世博之行,步步透出的還是一個“情”字。
61年前,14歲的李敖從上海出發,坐在甲板上漂過海峽到臺灣。61年後,世博吸引他再度走出臺灣,回到滬濱看中國看世界,也在上海街頭印證兒時的記憶,體驗這座城市的繁華。一位75歲的臺灣老人執意要看世博,實際上恰恰是對世博的一種評價,既説明瞭臺灣人對世博的熱情之高,也再次證明了世博會本身的巨大魅力和影響力。
世博會展示出了大陸的發展和開放,很多從未來過上海的人,是通過世博來看到現在的上海,乃至現在的中國。這也是李敖此次世博行,把中國館作為參觀重點背後的深意。我注意到李敖在中國館參觀耗時兩個多小時,可謂細之又細。我問李戡,他父親此行最大的感受是什麼。戡戡説:“父親最大的感受是,中國確實是跟以前不一樣了。今天中國真的強大了。”在隨後的臺灣館參觀中,李敖在祈福燈前兩次按下“兩岸和平”的按鈕,這個選擇也恰恰申明瞭很多臺灣遊客的心聲。
世博會在兩岸之間飛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讓兩岸人的情感水乳交融、不離不棄。(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