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兩邊都是家 

時間:2009-01-04 15:03   來源:人民網

——紀念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三十周年感想

上海市臺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復旦大學副教授  盧麗安

  依稀記得,“三通”這個名詞,似乎曾是我初中歷史卷子里的一道考題:

  下列哪一個,不列入兩岸三通的范圍:

  a.通婚    b. 通商    c. 通郵     d.通航

  其實,像部分為考試而考試的題目一樣,這一題根本沒有正確答案;因為,沒有人員交流互動作為基礎的“通”,只是表面文章罷了。只是,那時候我的課本並沒有告訴我們,這麼個美好,而且理所當然的“三通”理想,是誰提出來的,也沒有說明這個主張的前因後果。

  今年的12月,這個名詞總算變成事實;歷經三十年兩岸人民的翹首期待,在歷經海協、海基兩會從92年以來的努力與爭取,三通實現了,兩岸這大半個世紀以來的敵對冷戰思維結束了;對我來講,這遠比1989年拆除柏林圍牆還振奮人心——畢竟,兩岸和諧關係到的不僅僅只是海峽方圓幾里的范圍;這是中華民族的歷史決定,是華夏文化的振興契機。

  我成長的山城附近,有軍營,有“榮民之家”;軍隊操練著隊式想象著兄弟鬩牆的爭戰;老兵們曬著冬日的太陽想象著家鄉春節的光景。我的求學過程里,有河南來的地理老師,有山東的教官,有沈陽的化學老師;大學同學的籍貫來自五湖四海,拼起來是一幅完整的大中華文化圈——這些家庭的故事,整合起來就是中國百余年來的近代史:我自己的祖輩——十代以前——從唐山過臺灣打拼一條生計;有的同學是祖父輩由閩南渡南海下僑鄉;有的是隨國民黨撤退抵臺。

  許許多多在大陸的鄉親則是另一種離鄉背井;鄉愁對我們都不是陌生的情緒;

  而去臺第十一代的我又把這緣分帶回來,落戶上海。

  今天,或許鄉愁不再是以前那麼輾轉周折的郵票,或許鄉愁已經適度地被日益流通的家鄉風味食品稀釋,或許鄉愁不會再像以前——像“少小離家老大回”——那樣令人魂縈夢係,欲哭無淚……

  但是,我們還要爭取更大程度的溝通,更互信互助的交流,更真心誠意的對待。就像兄弟姐妹吵完架,嘟嘴悶氣甚至咬牙切齒之後,仍能心平氣和地手拉手一起蕩秋千,仍能開開心心地一齊放風箏,跳房子,一齊學習,一起長大,一起爭氣,一起度過難關。我對我的孩子說,兩邊都是家;我也希望不久的將來,更大程度,更自由接納的人民交流往來,能讓在大陸的鄉親,島內鄉親,甚至還有踟躕海外的鄉親,都能高興,驕傲地說,“兩邊都是家”。
分享到:
編輯:李婷婷

相關新聞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