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5日。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B區建設工地。
上午10點,正在全力建設中的上海世博會B區建設工地上,來自上海11所高校的110位臺灣大學生頂著初冬的寒風,激動地在站在剛剛封頂不久的“中國館”前久久駐足仰望,全然忘記了此時此刻耳邊正在刮著的的“颼颼寒風”。
“同學們大家看,這里就是世博會的特鋼演藝中心,演藝中心邊上的就是世博公園,而世博公園的位置,大家抬頭看,就緊貼著盧浦大橋下的黃浦江南岸……”
第一次能夠親眼目睹世博會工地宏大的建設場面,生活在大上海學校里的臺灣大學生們,他們或是興奮地留影,或是相互間熱烈地交談,或是愉快地接受記者訪問,此時在他們年輕的臉上,倣佛個個都“曬”出了他們對這個大城市美好明天的“快樂感”,“曬”出了他們在暢想500天以後就能參觀“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快樂感”。
暢想之一:緣在上海,我們的夢想在“世博”
這群由上海市政府臺辦、上海市政府教委聯合組織的“百名臺灣大學生看上海”活動的臺灣大學生代表,在各個高校里都是“佼佼者”。他們第一次走進了世博大廈的規劃館,聽著上海世博局領導的“話說世博會”昨天、今天與明天的“故事”。二三十歲的他們,是第一次“被邀請”來到世博會建設的大工地參觀,看到現場處處都是氣勢恢宏的“大場面”,他們每一個人的心里都充滿著驚喜與期待。
“快看啊,這麼厲害的超大建築物,這樣充滿中華文化和藝術人文的設計造型,我們在全臺灣好象都從來沒有看到過哎,真的是好厲害好厲害啊,你看這個初具雄姿的‘中國館’,真的是超級棒!”
“是啊,我從網上就知道了,這個‘中國館’的設計,是以“東方之冠”為構思主題,取自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中的元素------鬥拱。“
“是是是,我也知道‘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這16字,它的設計理念,體現了中國文化的深厚積淀!”
“對呀,你們看‘中國館’的主色調,有許多塊紅色的板板,讓參觀的朋友投票呢。但是我知道的,運用傳統、沉穩的‘故宮紅’,最能夠表達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所以我覺得‘故宮紅’是‘中國館’的基本色。”
“那你還知道‘中國館’的其他情況嗎?”
“我知道,中國館總建築面積16.01萬平方米,由中國國家館、大陸的省市聯合館以及港澳臺館三部分組成。”
“現在正是熱火朝天的建設時期,等到2010年5月1日以後,等到世博會盛大開幕的那一天以後,我們大家約定:我們一定要成為第一批觀摩上海世博會的臺灣大學生,並把時博會的精彩與難忘,一起帶給臺灣的親朋好友。”
“中國館”前的同學“對話”,吸引了前來採訪的SMG的記者和海峽之聲新聞廣播的記者做“聯合採訪”。
在上海師大就讀生物技術專業的呂嘉翰同學在接受記者訪問時高興地說:“我覺得我非常羨慕中國能夠舉辦這樣的一個盛會,我相信臺灣也能夠前來參加這樣的盛會,兩岸同胞共同相聚世博會,可以共同為中國喝彩,為世博喝彩!”在被問到是否願意當一名世博會的志願者時,這位同學不加思索地表示:“我想我是非常的願意啊,因為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盛事嘛,作為一個中國的大學生,同時想要做一個全球性的大學生,參加世博會的過程,本身就能夠向全世界的青年和大學生來學習和交流,因為我覺得全世界各地的大學生,他們也都會為自己的國家參加世博會而做工作,所以青年大學生應該都能夠在世博會上相聚在一起,所以我非常想參加世博會。”
正在就讀上海中醫藥大學的二年級同學許銘宏在和記者的交談中指著“中國館”更是激動地說,“真的是好壯觀、好宏偉,而且很有中國特色,這樣的創造型設計,真的是世界水平了,我們對世博會是寄予了非常高的厚望,通過這樣的世博會可以讓我們的上海,甚至是整個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與地位有一個很大的提升,我覺得世博會舉辦的那一刻就是我們兩岸中國人感到輝煌與榮耀的一個時刻。”
一位來自上海理工大學的周同學告訴記者,“我們臺灣來的大學生,真的是好幸運能夠在大上海讀書。能夠在上海讀書,我覺得就是一種緣分,一種我們和這個城市間的緣分。現在看到我們學習生活的這一個城市,500天以後能夠讓全世界最時尚、最先進的美好城市生活的最新理念都集中到這里來演譯,演譯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樣的世界性的主題,在就證明了我們中國地位的日益強大,我們能夠辦這樣的博覽會,同時證明了我們中國人的聰明、智慧和有能力。作為一位來自臺灣的大學生,我想我如果能夠為這一個世博會做一些工作,出一點力,這就是我最大的夢想所在了!”
暢想之二:緣在上海,我們更希望“志工”在“世博”
在世博會建設工地上,盡管冬日的第一場“寒氣”咄咄逼人,但是正在這里觀摩世博會“一軸四中心”的許多臺灣大學生,都表現出了“熱血沸騰”的志象。一位正在讀大三的上海理工大學的同學對記者表示,我們因為有緣分而來到了上海,現在上海要舉辦世博會了,如果我明年畢業以後能夠留在上海,我一定第一個申請報名,參加到上海世博會的志願者隊伍的行列中,和上海及大陸的青年一道,為上海世界博會做一名優秀的“志工”。
“世博會一定會要許多的志願者啊,我們在上海讀了四五年的書,我們對上海有深厚的感情,我們非常非常願意留在上海,在可以發揮作用的工作崗位上為大上海的明天工作,為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做一個‘義工’,直接為全世界的參觀者服務,為我們的上海服務!”
臺灣籍學生、上海交通大學傳媒研究生方雅薇表示,她兩年前就通過媒介宣傳知曉上海要舉辦世博會,她和她周圍的臺灣同學相約,2010年世博會工程完工的時候,大家一起去看世博會,“ 因為世博會是上海的城市建設最耀眼的亮點,同時世博會也是繼2008奧運會後國家最重要的一項盛事。”當得知世博會期間需要的大批志願者時,方雅薇告訴記者,她一定當仁不讓爭取做一名世博志願者,在世博會的舞臺上,盡她的專業所長更好的為世博會服務。
就讀于上海交通大學MBA的臺灣學生虞吉偉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自己平時也居住在世博會園區的附近,自己也知道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但是今天真的走進了世博會的建設區域,走到了‘中國館’的面前,我突然覺得這個建築物真的是很醒目、很浩大。我覺得上海市政府把辦博的事情正在向前順利地推進,讓我們都很感動,因為這是為世界在作貢獻,不僅僅是上海本身,所以我覺得上海世博會是屬于全人類的,做上海博會建設的人,就是為全世界作貢獻。”
虞吉偉接著興奮地告訴記者,“上海世博會在184天的時間里將有7000萬人次前來參觀,那我是希望說,2010年我可以呆在上海這個地方,然後可以親身經歷、耳聞目睹這樣的一個盛況,我也深深地希望上海世博會能夠辦的精彩、難忘和成功。如果上海世博會的組織者需要我這個臺灣的大學生的參與,那我一定豪不猶豫地第一個報名參加上海世博會,因為我是在上海完成了MBA,我深愛著上海,我應該為這一個城市貢獻力量,為世博會建設貢獻力量!”
暢想之三:緣在上海 ,就是回到了臺灣還是情係“世博”
“我今年已經大四了,如果今年畢業以後不能夠留在上海工作,需要回臺灣,那我一定要把我今天所看到的和我所知道的上海世博會,還有把我今天用照相機拍到的張張建設工地的圖片,一起帶回臺灣去,給我的親人和朋友‘說說上海世博會’。到2010年世博會舉辦時,我還要參加‘網上世博會’,並把‘中國館’現在拍的照片,保留下來給我們臺灣的鄉親看,因為這是真正的‘歷史照片’。因為今天我親自到現場參觀過,所以我要把宣傳世博會的任務完成好,做一個‘義務宣傳員’,讓沒有機會能夠親臨上海來參觀的臺灣朋友都能夠了解世博會,了解世博會的主題內涵,一同分分享世博會的難忘與精彩!”
正在接受上海電視媒體採訪的一位臺灣大學生,飽含深情地“講述”的這些話語,不僅情真意切,還讓記者為之動容。一些剛剛在上海讀大學的臺灣大學生,他們更是向記者“表白”:包括現在自己所看到的世博會“熱火朝天”的建設情況,包括臺北市的兩個案例同時入選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展示,包括世界上一些先進的城市和理念,我們一定會把我們看到的世博會的“盛況”一一告訴在島內的家人的親朋好友,一起分享我們中國的偉大和中國人的驕傲”。
臺灣籍學生、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管學院陳妙盈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通過今天的世博工地和世博局參觀,讓自己更深刻地了解了世博會的具體內涵,2010年世博會將成為世界各國通過展示各自最前沿技術來詮釋“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一主題的盛會,同時臺北的“無線寬帶-寬帶無限的便利城市”和“資源全回收、垃圾零掩埋──邁向城市的永續”兩項參展案例入選上海世博會的最佳實踐區,這些都讓她這個在滬臺灣學生感覺很驕傲,她期待通過在世博會上臺北兩項參展案例的展示,兩岸共同發展先進科技,向世界展示並傳播這兩項先進技術。
百名臺灣大學生的“看世博”的時間是有限的。也許,半天時間的參觀不會也不可能讓大家“看夠透”,但是,上海世博會建設工地的機器轟鳴聲,以及世博會場館那一座座無聲的永久的和臨時的建築物,都已經告訴了這批年輕的觀眾:再過500天,一個精彩紛呈的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一定會和你我如期相約、一定會和全世界的人們如期相約!
是的,上海從現在起的每一刻,都正熱情期待著全世界的你我他來參與建設世博會。上海,也期待著來自海峽彼岸的一群又一群青年人到時候能夠來到黃浦江畔,和祖國的同胞一起觀摩“世博會”,分享“世博會”!(張玉龍、程娟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