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線上報道 “昆山星期九休閒生態農莊”,許多人一聽到這個名字就會很好奇:一個星期只有七天,“星期九”又從何而來?農莊董事長、臺商王九全笑著説,他的名字裏就有個“九”字,九是個圓滿的數字,把它用在農莊的名字裏,也希望“星期九農莊”能做到最好。正如他所希望的,如今的星期九休閒生態農莊還真就創出了自己的“品牌”。
在佔地47公頃的昆山星期九休閒生態農莊裏,有碧波盪漾的小池塘、鑲嵌其間的小土丘、蜿蜒曲折的林間小道、還有處處點綴的香草和花卉。在不同的季節,這裡還有番茄、南瓜、草莓等各種瓜果供遊人採摘品嘗……宜人的環境,使這裡備受當地老百姓的青睞。
總結成功經驗,王九全覺得星期九農莊做到了一個“新”字:即以發展較早、經歷過市場檢驗的臺灣農場為藍本、博採眾長,打造出一個讓遊人能真正放鬆身心、享受快樂的“生態果林”:“臺灣的農業轉型的比較快,所以它的發展歷程已經經過了十年八年的轉變,它成功的典範就非常多,今天星期九呈現的就是臺灣農業的一個縮小版,難怪乎這邊很受市民啊老百姓的親睞。”
十多年前,王九全從臺北來到大陸,把電子和塑膠生意做得紅紅火火。但是,從小長在農家的他始終有個當農夫的夢想。2005年,他毅然把如火如荼的生意扔給家人管理,自己把臺灣風格的觀光農業搬來了昆山。
從引進臺灣先進農業技術、邀請兩岸農業專家,到合作當地政府打響品牌,王九全全身心地投入:他自己挖河道引入陽澄湖水,成為第一個養活大閘蟹的臺商;遊走日本、美國、歐洲,引進數項農業專利。四年的時間,這塊田地上崛起了目前內地規模最大的星期九農莊。
王九全將傳統的農業盈利模式形容為“量産型個體戶”:即農民分散經營、一家一戶單打獨鬥,蒙頭搞生産、追求産量而忽視市場效益。到頭來,收成不好時賺不到錢;收成好時産品的市場價不高,仍可能賺不到錢。他的做法則是,將原來封閉的農田敞開大門,市民自己來採時,既享受田園風光又收穫快樂;不單追求産量,而是引進優良品種、採用有機種植方法培育,通過“精緻”農業種出個性化的農産品,賣出不一般的好價錢:“一般的葡萄鋪,它是拉個大門把它關起來,一斤就三塊四塊批給了中間商,中間商到了集散市場再以五塊六塊賣給了零售商,零售商回去以後再加個兩塊錢賣給老百姓。我們給農民一個觀念:你怎麼樣讓你的附加價值提高,然後第二個你怎麼讓它能夠讓老百姓接受,讓他親自參與,他就很開心了。”
王九全説,除了自己的努力外,當地政府的支援也是自己的農莊能夠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當地政府不僅為農莊尋找合適的地點,還為其爭取多方優惠政策。在招商引資、規劃宣傳方面,政府也做了大量工作:“絕對支援,因為我們做的不錯,優惠政策也非常多,我們是工業城市,那有一個好的項目,政府不但是説在各方面啊都非常的支援。”
據了解,但凡像星期九農莊這樣的臺資企業到昆山投資高效農業,當地政府都會對他們的基礎設施建設進行補貼,補貼的額度為20%。昆山市農林局副局長吳華明介紹説:“我們對100畝(6公頃)以上的普通大棚,我們每畝補貼3000元(每公頃補貼200元左右),投資20畝(1公頃)以上的智慧聯動大棚,我們每畝補貼2萬(每公頃補貼1300元左右)。像星期九,他的基礎設施,裏面的道路跟渠道都是有項目上支援,一共我們也投了320多萬元人民幣。”
如今的星期九農莊,不僅是備受關注的健康休閒度假場所,更因它注重農業技術的發展,開闢出多項全國先進的農業創新技術,已拓展成為海峽兩岸農業合作的交流平臺,為海峽兩岸農業技術的共同進步做著自己的貢獻。(記者 楊明 楊守華 周曠怡)
[責任編輯:徐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