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老嫗曹淑珍捐資助學記 

時間:2008-12-16 09:49   來源:華夏經緯網
    金秋時節,遼東半島的新賓境內,蘇子河水清澈透明,依舊緩緩流淌;那株古老的榆樹,拔地參天,仍然蒼鬱蔥蔚。這裡,滿鄉情韻溢滿了故鄉。人們正在籌備接待前來參加中國(撫順)滿族風情旅遊節的國內外賓客們。

  8月26日上午,撫順新賓滿族自治縣高二、六班教室裏,不時出現一幕幕感人肺腑的激動場面:鄉情、友情,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骨肉親情,溢滿教室的每一個角落。新賓籍臺胞曹淑珍女士,向即將邁入大學校門的家鄉貧困學生捐贈活動,正在進行。當縣高中黨委王書記,將山區10名貧困學生一一介紹給曹女士後,老人家將早已準備好的每名學生 2,000元現金,分別交到孩子們手中。對於孩子們來説,這無疑是雪中送炭。此時,他(她)們覺得手上、肩上、心裏都沉甸甸的。他(她)們每人都向曹女士説了一句話。有的表達感激之情,有的問候、有的祝老人家健康長壽,有的表達奮發學習、立志報國之志。家住平頂山鎮,即將走向遼寧大學學習的王帥,父母均是農民,其姐和妹妹已相繼輟學。此時的她,情不自禁撲到曹女士懷中,淚水如斷了線的珠子…..曹女士拍了拍她的肩膀,勉勵她好好學習,將來報效國家。

  在滿鄉,曹淑珍的名字人們已經非常熟悉了。每年學生開學的季節,她都要趕回來。年年歲歲、歲歲年年。然而今年,家鄉的人,從她那花白的頭髮和又多了幾道皺紋的臉上,感到她蒼老了許多。而始終未變的是她那片“愛”心,猶如蘇子河水和那株古老的榆樹一樣,清澈透明、堅韌挺拔……

  現年79歲的曹淑珍,撫順新賓榆樹鄉紅石村人,十幾歲時便離開了家鄉。她,中等的個兒、身體瘦弱,一副慈祥的面孔。半個多世紀以來,家鄉的山水草木、鄉音鄉貌,無時不在她的腦中縈繞。兩岸解凍前,她曾巧裝日本婦女返鄉。後來,曾攜帶侄兒、外女返鄉尋根祭祖並與家鄉學生們對話、交流。返鄉探親初期,曹女士看到村小學校舍門窗損壞、四面透風,心中很不安。當即捐贈17,000元(加上村裏集資),將紅石小學翻建一新。以後又先後為該小學捐資購買教學用具、體育器材和大量的圖書。由此,紅石小學被評為“美麗的校園”和“標準化學校”。1995年,又捐資50,000元,為榆樹中學增建校舍,極大的改善了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環境。當她看到縣高中雖然沒有一流的教學設備,卻每年都有學生考入清華、北大時,又拿出55000元為縣高中購買了現代化教學設備。

  1994年暑期,正在病中的曹女士,心裏惦念著6年前入學的孩子們該考高中了。於是,她懷揣著藥、支撐著病體,再次回到紅石村。此時,呈現在她眼前的是:學校已經放假,老師們都在忙著鏟自家的自留地。然而,升中學考試卻已經臨近。曹女士心急如焚。為了提高生學率,她決定把散落在家裏的孩子們都集中起來復習。當即,她找到學校領導,得到了支援。於是,這位七旬的老人,挨門挨護去找孩子,並出資聘請教師,給孩子們集中輔導。不僅如此,老人家還決定親自辦夥,保證孩子們考前有個好體魄。她在學校支起了一口大鍋,請人殺雞宰羊,自己則垮著筐,冒著酷暑去集市採購青菜。半個月後,她又出錢包車把孩子們送到鄉里參加考試。當榆樹鄉這些孩子們全部被鄉中學錄取,而且成績也好于其他小學時,老人家笑得合不攏嘴。

  家鄉遭遇洪水的那一年,她出資30,000元,為鄉里修復公路。1993年,曹女士一次捐資370,000元,(加上地方政府出資),在榆樹鄉西河套上建起了一座六孔七墩水泥大橋。1994年7月,大橋竣工通車剪綵時,鄰近四個村的3000多鄉親奔相走告:初春和深秋,他們再也不必去趟那刺骨的冰水,汛期也不必再擔心了。

  近年來,隨著年歲已高,曹女士思考並提出了設立助學基金會。在縣有關部門幫助下,由曹淑珍女士出資的新賓滿族自治縣(高中)和(初中)兩個助學基金會,相繼于去年和今夏成立,資金共400,000元,均已于建助學基金會當日到位。

  在臺灣,曹淑珍女士收入微薄,靠做高級護理賺些錢,可她自己卻省吃儉用。截止目前,老人家為家鄉助學、建橋、修路以及其他公益事業捐款,累計已達170多萬元。這些錢,對於一些“大款”或是某些企業來説,很可能微不足道。然而,對於收入不多的一位古稀老人來講,已是竭盡全力、傾囊而助了。1997年8月29日,遼寧電視臺與臺灣電視界合拍的《繽紛節奏》節目頒將晚會上,遼寧著名演員辛微演播的詩朗誦《又見鄉榆》,深切地描繪了遼寧新賓籍臺胞曹淑珍眷戀故土,不顧年事已高辛苦賺錢而自己卻節儉度日,為家鄉修路建橋、捐資助學的感人事跡。當主持人採訪曹女士:“您在臺灣做護士,工作很辛苦,收入又不多,您這樣做為啥?”老人家微笑著説:“我只是做了一些應該做的事。我心甘情願對我的母親給予反哺。我希望全社會都來為那些貧困山區的孩子們,做些事。”寥寥數語,充分展示了老人家甘願為家鄉建設和培養人才出力,願家鄉更加繁榮富強的滿腔遊子之情。

    曹女士在臺灣沒有兒女。她把一顆愛心化做清泉,盪漾在家鄉的山水草木之間,滋潤著家鄉孩子們的心田。在她73歲生日之時,家鄉人送她一首七律:

    敢將功過問青天,背井離鄉若干年。

    去鄉常懷酬國志,離家久念故鄉園。

    興修校舍育桃李,受助學子無愁顏。

    建橋惠澤潤扈內,口碑縣史帛竹傳。   

 

分享到:
編輯:朱媛媛

相關新聞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