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一脈相承 難忘寶島行 

時間:2008-12-16 09:46   來源:華夏經緯網

從臺灣考察回來已經數月了,腦海裏時常浮現的仍然是美麗寶島的動人風光和臺灣同胞對祖國內地父老鄉親的深情的流露。5月29日下午,我來到高雄市左營區老人活動中心考察。正趕上熱愛京劇的老人們正在吹拉彈唱。當這個活動中心的主任知道我們是從大陸來考察老年工作的,十分熱情,他將我拉到一邊十分認真的説“別的我們不管,從弘揚京劇藝術這門國粹講,臺灣和祖國大陸早就統一了,因為海峽兩岸的京劇藝術是一脈相承的,想分也分不開。〃本來老人的活動時間已經到了,但是為了我們的到來,又高興的多唱了幾段清唱。當我們依依惜別時,天已黃昏,有一位老人還追出門外,同我敘談了一番思鄉之情,才戀戀不捨地離去。

 5月2δ日下午2點10分,我們到達臺北國際機場。當我們辦手續時,海關的工作人員羨慕得對我們説“你們好幸運呀!我們知道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也很想去大陸看看,可是沒有機會。不知何時我們也能向你們一樣自由地來往海峽兩岸之間。”當我們途徑基隆市時,利用停車體息的空閒時間,我採訪了正在路邊收拾廢品的一位81歲的姓胡的老人。他是安徽黃山人,到臺灣已經55年了。他高興地告訴我,改革開放以來,在世界各地的華人可以抬起頭來了。60年前的中國是一盤散沙,極貧極弱,誰都敢期負我們,現在我們可以高興地看到中國正在走向富強。他還告訴我,改革開放以來,他已經四次回大陸探親,真是一次一個樣,令人高興著呢!5月27日早晨,我在臺灣的花連縣的一個河邊散步,發現一位60多歲的老環衛工人正在利用吹風機,清掃河岸的林蔭道。在他作業點旁邊的一棵大樹下,停放著他的轎車,轎車的頂上放著一把大掃帚。細一了解才知道,在臺灣以車代步的人相當多,因此,包括環衛工人在內也往往有自己的私家車。

在花蓮縣,我還利用陪同隨行的一位同志到 花蓮縣,門諾醫院治病的機會,丁解到該縣每10個人中就有一位65歲的老人,在這個老齡化較高的偏遠地區,老年福利設施的建設已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重視。我接觸的門諾社區就預定在花蓮縣壽豐鄉共和村,建一座佔地約145公頓的老人健康生活區,(類似我們這裡的老人公寓)。服務對象以60歲以上的健康老人、低收入老人、獨居老人和長年臥床老人。這個社區的負責人還期望引進國外老人照顧的專業知識,發展本土化老人長期照顧模式,讓臺灣老人在專業的照顧下,快樂地過日子。在臺灣尊老敬賢者,也是到處可見的.5月29日,我到阿里山下的“天隆茗荼”品荼時,這家的老闆,今年45歲的薛文縊知道我是做老年工作的,便熱情地贈送我一本《嘉義縣制茶工會特刊》。原來在這本特刊中載有“嘉義縣制茶業職養工會重陽節敬老贈與實施辦法”。辦法中規定,每年九九重陽日,對家中有75歲的老人的,贈送600元(台幣)的敬老禮金。薛文縊還是嘉義縣救難協會的一個分隊長,只要是阿里山旅遊區出現險情,他馬上集合隊伍去參加各種搶險活動,而且這些活動都是盡義務,沒有任何報酬的,但他幹得相當投入,在他經營的店舖裏擺放著他和義務救護隊員的合影。他以此為榮,遊人把這作為他的經營之道和企業文化來欣賞。

離開臺灣的前一天,我們冒雨瀏覽臺北的“總統府”廣場時,發現在廣場的一角設有對中國近代文化出版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王雲五的塑像。由於我喜歡藏書,特別是對王雲五發明的四角號碼檢字法、中外圖書分類法有所了解,包括他主編的《萬有文庫》系列叢書,至今是我熱衷收藏的。可嘆的是,當冒雨瞻仰王雲五銅像時,與我同行的新聞界的朋友們,競有好幾位問我,王雲五何許人也?

 

 

分享到:
編輯:朱媛媛

相關新聞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