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兩岸情

臺胞捐400萬修建浙農大 向師生弘揚感恩品質

2015年10月19日 15:40:0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杭州10月16日電 (記者 謝盼盼 通訊員 陳勝偉)“這片草坪就是我們家當年的菜地”“我們當年經常這口池塘裏捕魚”“我小時候經常在這棵樹下玩耍”……走在浙江農林大學衣錦校區優美的校園裏,看著大樹、古井等熟悉的環境,浙江杭州臨安臺灣同胞陳每文先生不僅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時光,也希望有機會在這個校園裏學習的農林大學學生,能夠安心學習專業知識,成長為有孝心、懂得感恩的優秀人才。

  10月16日,浙江農林大學舉行“念慈樓”冠名揭牌儀式。由臨安籍臺灣同胞陳每文先生捐款400萬人民幣修建教學樓正式冠名為“念慈樓”,用以紀念陳每文養母對其的養育之恩,並以此樓名弘揚中華孝道傳統美德,引導更多師生心存孝心、學會感恩。陳每文先生也專程從臺北感到臨安冠名揭牌儀式,並參觀了浙江農林大學,一步一步踩踏著童年生活過的土地。

  陳每文先生於1931年出生在浙江省臨安市錦城街道的東門村,其祖屋所在地位於現在的浙江農林大學衣錦校區校園內。他2歲喪母,由其伯母養大成人。1948年赴臺灣,先後擔任遠東航空公司副總經理,副董事長兼總經理等職務,2006年6月退休至今在家。在2002年至2006年間,擔任遠東航空公司總經理的陳每文先生,為推動兩岸直航做了大量工作。

  陳每文先生心繫故鄉,曾經先後多次回到臨安,通過不同方式表達了對家鄉關心之情,同時也非常關注關心臨安唯一的高校——浙江農林大學的發展和建設。浙江農林大學創建於1958年,該校的老校區即現在的衣錦校區,就坐落在陳每文出生和成長的原祖宅所在地,校園至今還保留著當年陪伴陳每文童年的老樹、水井。

  陳每文認為,雖然自己沒能在浙江農林大學求學,但自己也是在這一片土地上出生和長大的,因此也對浙江農林大學充滿了感情。2005年,陳每文和擔任浙江萬馬天屹特種線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的表弟王一群一起,共同出資在浙江農林大學設立“春風春雨助學金”,至今已捐贈獎學金金額為52.8萬元。

  前不久,陳每文再一次到浙江農林大學參觀,得知浙江農林大學正在對衣錦校區內的教學樓進行修繕,以便更好地改善學生們的學習環境,他毅然決定再一次捐助400萬人民幣,用於支援浙江農林大學建設和發展,改善該校的辦學條件,希望學校培養更多優秀的學生。

  為感謝念陳每文先生的無私捐助,浙江農林大學結合陳每文先生感恩故鄉、感恩養育他的伯母等精神品質,據據陳每文先生的意願,將陳每文先生捐款修建的衣錦校區的一幢教學樓命名為“念慈樓”,並將這一善舉記錄成為“念慈樓記”一文,刻于石碑鑲嵌在“念慈樓”墻壁上,希望以這種形式鼓勵更多學生努力學習、孝順長輩、學會感恩。

  陳每文表示,自己身在臺灣,時刻掛念大陸和故鄉的發展,尤其關注故鄉高校——浙江農林大學的發展建設。自己歷年來對同學們的幫助是極微小的,他希望自己的捐助,能夠幫助家庭困難學生解決生活上的問題,更加安心學習;能夠讓更多的學生擁有良好的學習環境,能夠更好地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棟樑之才。

  浙江農林大學校長周國模説:“陳每文先生人在臺灣不忘鄉情,個人成功不忘養母養育之恩,同時心繫教育事業的發展,不僅堅持在學校設立助學金資助貧困生,又拿出400萬元人民幣捐助我校,給學校帶來的不僅是經濟上的幫助,更重要的是從精神上給予了我們巨大的鼓舞。陳每文這一善舉,充分體現了陳先生心繫教育、尊崇孝道的高尚情懷,以實際行動為我校師生樹立了榜樣。學校一定會將他的愛心善舉薪火相傳、發揚光大,將孝心、感恩之心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繼續傳遞下去。(完)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