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兩岸情

難忘的十分鐘站臺重逢——一段跨越1700公里的兩岸青年公益緣

2015年05月05日 08:48:36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網上海5月4日電 “小小的寶雞火車站,面對滾滾的春運人流,他們只有10分鐘的重逢時間,10分鍾太短了……”3日在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青年與基層組的討論中,一個有關北京大學與臺灣大學之間青年志工的友情故事令與會者動容。

  講述這個故事的北京大學金融數學系女生楊懿一下子成了“紅人”。她所講述的故事是在2015年春運期間發生在陜西寶雞火車站站臺上的“溫馨10分鐘”。

  那一天,三個來自臺大的男生與一個北大男生,利用火車短短的停靠時間在站臺相聚,大陸的學生一心想把家鄉最美味的捍麵皮和“鍋盔”送給臺灣小夥伴嘗一嘗,相聚一刻大家在擁擠的站臺上歡呼雀躍。

  據楊懿介紹,男生們因為一同參加“北大-臺大-雲大學生社會服務計劃”在做公益時相識,彼此間有的相識還不到一個月。

  “還記得,那是今年的2月9號,得知我上個月在臺灣做公益時結識的臺大志工同學正在大陸,當時正是春節前夕,他們要從陜西坐火車去四川,從西安出發路過寶雞,火車只停15分鐘,我就有了一個大膽的念頭,或許可以和他們見一面。”

  這個故事中的大陸“男主角”——北大法學專業的大一學生胡敏喆,在五四青年節當天向記者講述了更多的細節。

  “我精確計算了每一分、每一秒,理論上那趟車在寶雞站的停車時間也就15分鐘,買了站臺票後我必需站在隊伍的最前列,火車一靠站,我就像百米衝刺一樣,越過一道道‘人墻’,努力去找坐在不同車廂的他們,結果那天火車還晚點了,15分鐘的預算時間,最後只剩了10分鐘……”

  胡敏喆一心想見的三名臺大男生,分別是正在臺大讀研究生的廖翊成、陳彥學,以及畢業不久的許家榕。今年1月,來自海峽兩岸的青年志工們在新竹鄉下相識,一起肩並肩為小學生輔導功課,後來還一起參加了海灘公益清潔環保活動。

  “那時,整個車站上的人,都看到我們在狂奔,也就只有幾分鐘時間,我們從不同車廂聚到一個點上,就是為了見敏喆一面、説上幾句話,還抓緊時間合了一張影。除了一起做公益,我們的友誼其實已經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出生於1989年的臺大畢業生許家榕回憶。

  令胡敏喆和許家榕印象深刻的是,當時陳彥學的腳正在康復中,為了這一次站臺重逢,陳彥學也從火車車廂裏用力移步出來,大家見面擁抱,興奮極了。

  “臺灣的志工學長們,都很嚴謹、細緻,他們給我們這些北京來的、第一次做公益的學弟學妹們很多啟發。”胡敏喆説。

  令許家榕自豪的是,這個北大、臺大以及雲南大學共同發起的社會服務項目,已經有近5年曆史,每年寒假在臺灣、暑假在雲南,兩岸大學生攜手服務的都是貧困山區的小學生,大家覺得很有成就感。

  “我們為那個‘10分鐘的站臺’一起狂奔,我們都是小夥伴,不分彼此……”許家榕通過微信告訴記者。

  作為這個公益項目的北大學生召集人,楊懿在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講述這個故事時,曾不止一次提到了“相隔1700公里”,這其實是北京到臺北的飛行距離。楊懿説,其實在北大、臺大、雲大三地合作的青年公益項目中,還有很多感人故事,大家彼此克服空間上的距離,在合作中付出愛心,收穫的不是物質,而是濃濃的友情。

  這個“站臺重逢”的故事,也打動了全程旁聽青年組討論的臺灣新黨主席郁慕明。後來郁慕明在論壇小結中説:“聽了楊懿同學的一番話,你會發現,你對兩岸青年未來的很多疑問,都可以迎刃而解。”(記者許曉青 陳鍵興 周文其)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