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兩岸情

鄒氏臺胞的大陸尋根之旅

2015年04月17日 16:32:12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這個喜餅我們家也有!”13歲的臺胞鄒易修來自臺灣南投縣,一看到上桌的第一道菜,他就興奮地嚷道。鄒易修口中的臺灣喜餅,其實是漳州市華安縣的特産——手工月餅,是兩地喜慶場合中必不可少的食品。這趟華安之行,鄒易修找到了不少家鄉元素。

  4月6日,鄒易修一家三口跟隨40人的尋根團,來到華安尋根謁祖。三天的行程,他們和華安的鄒氏宗親,前往平東村、和春村、綿治村朝拜兩地共同的信仰廣佑聖王,共敘兩岸同宗情。

  “這是我第一次回到祖地,一切都似曾相識,希望大陸的宗親也能夠來臺灣,我一定當好嚮導。”兩岸鄒氏宗親共聚一堂,鄒易修的父親鄒金璋邊抒發鄉情,邊向同桌的宗親發出邀約。

  落葉歸根多感慨,尋根問祖滿艱辛。宗親重聚的背後,是老一輩鄒氏同胞長達數十年的千里尋根故事。

  “我們都特別想知道自己是從哪兒來的。”今年64歲的鄒坤華是臺灣南投縣鄒氏宗親會的常務理事,他説,自己在很小的時候,就從父輩口中得知,自己的根就在海峽對岸的“漳州府”。從20歲開始,他就踏上了尋根之旅。

  但先輩留下的線索極其有限。“祖先的墓碑上記載,我們的祖地在漳州府南靖縣長窖總。”鄒坤華表示,在地圖上,他找不到“長窖總”究竟在哪。多年來,他曾多次修書至南靖地方政府,均未找到答案。

  一次偶然的機會,鄒坤華從一位簡姓友人的族譜上,看到了相似的字眼——張教總。該友人的祖地位於南靖縣梅林鎮,所謂的張教總便是如今的梅林鎮長教村。“會不會是祖輩在口口相傳中,把張教總誤傳為長窖總呢?”鄒坤華推測。

  2004年,鄒坤華主持續寫鄒氏族譜。一直懸而未決的祖地問題,亟待找到答案。帶著現有線索,鄒坤華一行人步入南靖縣,尋找祖先足跡。

  在當地各方的幫助下,鄒坤華得知,南靖共有兩個鄒姓聚居的“鄒厝”。一個位於金山鎮,一個位於梅林鎮。經過實地探訪,前者很快被否定掉。於是,尋根者來到梅林鎮。在這裡,熟知地方歷史的和貴樓主人告訴鄒坤華,其祖先曾居住在梅林鎮長教村,也就是如今廣為人知的雲水謠。只不過,當地已不見鄒人蹤影。

  “鄒氏族群離開長教村後,因路途遙遠,需翻越艱險的摩天嶺,所以外出者難以回歸,不少人遷往臺灣。”和貴樓主人告訴鄒坤華,隨著鄒姓在當地的沒落,鄒氏祖祠也被出售,並在20多年前倒塌。

  這讓鄒坤華很不甘心,他決定進一步追根溯源,目標便是與南靖縣接壤的華安縣。這裡是漳州鄒姓人口分佈最多的地方。在華安,鄒坤華結識了當地鄒氏宗親會的鄒東清與鄒清水。在與二人的接觸中,鄒坤華發現了“新大陸”——兩地有著幾乎一樣的口音。“鄒在兩地的方言中,都念作‘街’,這在別的閩南語地區並不常見。”鄒東清説。

  “新大陸”不止於此:雙方的飲食習慣如出一轍、兩地百姓都信奉廣佑聖王、均為南宋名臣鄒應龍的後裔。

  尋根之旅終有所獲。但雙方的互動才剛剛開始。2014年10月31日,22名來自南投縣的鄒氏宗親組團來漳,在華安縣知名土樓——二宜樓共同撫昔追今。半年後,近40人組成的尋根團再次來漳,共同謁拜廣佑聖王。

  “在臺灣,我們採用自由報名的方式,沒想到報名者眾多,一下子就滿額了。”鄒坤華説,“這樣的尋根活動將持續三年。不僅僅是我們回來,我也希望華安的宗親能夠到臺灣,血濃于水,只有有來有往才能加深親情。”(記者 張輝 鄒南清)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