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兩岸情

他,與戍臺英烈墓相守五十年

2015年04月03日 11:05:00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每年清明前後,位於東山縣銅陵鎮桂花街的戍臺將士墓群都會有一批批提籃挑擔的民眾前來祭奠,表達對戍臺將士的無限哀思。這也是朱來老人最忙碌的時候,掃地、整理,他每天都要忙上好幾回。來這裡掃墓的人都認識這位八旬老人,他義務守護戍臺將士墓群已有50年。

  “金鬥甕”裏的秘密

  朱來原是東山縣紡繩社的一名工人。1964年3月,紡繩社從銅陵鎮城內六角井搬遷至演武亭。剛到新廠上班時,朱來發現工廠圍墻後有一塊荒地雜草叢生,露出上百塊大小不一、刻有姓名的石墓碑。走近一看,半人高的雜草中有10多個冒出地面的“金鬥甕”,由於長期經受風雨沖刷,有幾個破裂的甕子裏還露出白骨塊。朱來感到納悶。下班回家後,他就去請教精通閩臺兩岸歷史的叔公。

  叔公告訴朱來,那是埋葬部分戍臺將士的地方。清朝,徵調去臺官兵每3年輪替一班,俗稱“班兵”。在清朝200餘年間的班兵輪換制度中,銅山(今東山)有4萬多名官兵奉命分別赴戍臺灣本島和澎湖,其中澎湖一處就有1.6萬餘人。輪戍和調徵的銅山班兵將士,在清代臺灣歷次剿撫內亂、反擊外敵入侵的鬥爭中,都作出了重大犧牲。戍守臺灣的班兵在臺灣因疾病或其他原因死亡,其親友家人會前去治喪,並扶棺回原籍歸葬。在臺灣無家人親屬的人只能依靠戰友、同鄉或者上司的善心,有人願費心打理,遺骨才能被運回故鄉。東山戍臺班兵墓即是這些無親無後官兵的最後歸宿。

  聽老叔公講了許多關於戍臺將士保衛臺灣的故事,朱來一個晚上沒睡好,“怎麼能讓英烈長眠在那又臟又亂的地方?”第二天一早醒來,他就做了一個決定,再苦再累也要把戍臺將士墓群修整好。

  傾其所有修復

  為了有更多時間投入戍臺將士墓群的修葺整理,朱來在距墓群不到5米的地方搭蓋了一間簡易房屋。他告訴記者,他每天除了上班外,空閒時間幾乎全部投入墓群的鋤草、整理、填埋垃圾等工作,他還將那些白骨塊用紅布包起來,收入新買來的“金鬥甕”中或挖個大坑埋起來。

  經過兩年多時間的清理,戍臺將士墓群環境煥然一新。朱來又想這裡路難行,還需要修條水泥路;墓群要有圍墻保護;還應該有一間遮風避雨的房子,方便來這裡祭拜的人。但錢從哪來?在那個年代,朱來每月的工資只有十幾元錢,實在無能為力。

  為了實現修復計劃,朱來長期省吃儉用,一天只煮一鍋飯,分兩頓吃。最終,他將自己多年的積蓄和民眾幾角幾元的添油錢全都投了進去,修補墳墓、修路、築圍墻、建房子。許多人被朱來的義舉感動,也加入到義務修繕的隊伍。當地泥水匠黃坤亮與妻子一幹就是2個多月,不要一分錢。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朱來和熱心民眾3年多時間的努力,50多米的圍墻終於建成,一條水泥路直通墓群,放祭拜供品的“萬福公”廟建成使用……前來祭拜的人越來越多。

  最好的告慰

  給戍臺將士墓群中的“萬福公”廟添油進香,打掃衛生,預防火災,修補墳墓……50年如一日,朱來每天重復著同樣的事。

  至今孑然一身的朱來告訴記者,現在是他人生的“黃金時期”。近年來,戍臺班兵墓群越來越受到重視和保護。2008年被省政府命名為“國防教育基地”,2009年被省政府列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入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去年開始,東山縣多方籌資500萬元,投入戍臺將士墓群擴建修繕第一期工程,戍臺班兵事跡展館也計劃在明年動工。

  東山縣博物館館長、文物研究所所長徐淩告訴記者,戍臺班兵墓群無聲地訴説著那些守衛疆土的無名烈士的功績,更見證了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樸實的朱來老人雖然無法道出墓群的意義和價值,但卻能一一細數出130多塊墓碑上的姓名。如今朱來已是耄耋之年,他發願與戍臺英烈相伴終身。看到墓群前越來越多的香火和供品,朱來説,自己可以告慰將士的在天之靈了。(陳夢婕  謝漢傑 朱少文)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