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兩岸情

通訊:兩岸傳統民俗喚鄉愁

2015年03月02日 09:06:25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福州3月1日電 題:兩岸傳統民俗喚鄉愁

  作者 林春茵

  1949年,福建閩侯人嚴訓祥跨過“黑水溝”,在海峽對岸創建繡莊,成為臺灣第一代福州師傅,傳承“閩繡”。59年前,當林玉泉拜師嚴訓祥時,這個16歲的臺南囝仔還體味不出一針一線中的“蝦油味”。

  如今,75歲的林玉泉已被臺灣業界尊稱為“府城老秀才”,作品上過米蘭時裝周。1日,老人家來到師傅的故鄉福州參加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他告訴中新社記者,有“回家的感覺”,期待能在此遇到合適的傳人。

  “這就是黑水溝,我們的客家先祖渡過這片臺灣海峽,到了臺灣。”臺灣高雄美濃“原鄉緣”紙傘文化村的傳承人李明祥打開一把油紙傘,向記者講述客家先民渡海赴臺的故事。

  被李明祥先祖傳唱為“六死三留一回頭”的“黑水溝”,正是臺灣海峽。過去,因海運阻隔,也因臺海局勢動蕩,這灣淺淺的海峽蓄起滿滿鄉愁,令詩人傳唱“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1924年的臺灣人還在用蓑衣避雨,第一把雨傘正是從大陸帶過去的。”李明祥手中直徑1米2的傘面,次第畫著黑水溝、土樓、東門樓、敬字亭和溪邊洗衣種稻的人像,“這是美濃故事傘,也是兩岸故事傘”。

  在兩岸民俗文化節現場,李明祥78歲的母親李林秀娣正往傘面描畫牡丹,這是臺灣客家手工紙傘最常見的花卉圖案。

  “臺灣傘業在上世紀90年代受到大陸外銷紙傘衝擊,滯塞10年,幾近萎縮,直到近十餘年,我們融入創意和客家在地元素,終於走出不同區隔。”李明祥坦言,在這場同質化競爭中,美濃紙傘反而得益,倒逼出獨特風貌。

  從前,“黑水溝”難以跨越;如今,閩臺海上客運直航暢通,閩臺鄉親往來熱絡。2014年,閩臺海上客運直航共運送旅客約171萬人次,同比增長達12%,創歷史新高。

  “我幾乎每個月都來探師學藝,一是虔誠,一是方便。”臺灣高雄如真園掌中劇團陳志清説。他跨海向漳州木偶大師莊陳華拜師學藝,已攜手福建劇團創作鄭成功題材劇目,力求同登國際舞臺。

  一海之隔的莊陳華與陳志清父親同為漳州人,相交20年。幾年前,當漳州木偶劇團首次入臺巡演時,掌門人莊陳華精湛技藝征服了已入行30多年的陳志清。

  陳志清的臺灣布袋木偶戲引入了現代影視聲光電技術,成為“霹靂木偶金光戲”,善於營造熱血飄逸的武俠世界。在他看來,漳州木偶戲則保留很多傳統表演手法,技法細膩,“希望兩岸合作,一起向世界發揚光大”。

  在此次兩岸民俗文化節中,評話、伬唱、十番等福州民樂輪番登場。

  “臺灣尚有福州籍鄉親80萬人,對這些家鄉藝術難以忘懷。”福建省實驗閩劇院院長周虹曾在率團巡演全臺時發現,臺灣的老福州們組織了“八閩樂府”,“在一遍遍演練家鄉樂曲中,重溫鄉情”。

  閩江學院副院長、閩都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趙麟斌表示,兩岸民俗文化有共同的母體“臍帶”,在歲月流變中,呈現出先分終合的承遞關係;在持續的交流中,已由過去的單方輸送,發展為現在的互動交流合作,“這種良性互動的局面是社會的進步,也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