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兩岸情

金門紅磚古厝的前世今生

2015年01月23日 15:47:39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改造成特色民宿的金門紅磚古厝。

  驅車金門,不時有紅磚古厝的飛檐越過鬱鬱蔥蔥的道旁樹撲入眼簾。因“固若金湯,雄鎮海門”而得名的金門,至今遺存2600多幢紅磚古厝,它們猶如大地上最美麗的語言,道出這一方土地的歷史變遷與璀璨人文,也連結著閩臺間的特殊地緣文緣。

  緋紅的磚墻屋瓦、高翹的屋脊、精美的雕梁畫棟、栩栩如生的磚石浮雕、鐫花刻鳥的窗欞……金門紅磚古厝的種種元素總喚起福建人似曾相識之感,誠如臺灣文化大學李乾朗教授所言:“臺灣典型民居無論是結構、材料,還是建築風格,都與閩南傳統民居一脈相承,臺灣約七成建築秉承閩係紅磚建築風格。”據悉,目前臺灣有1600多棟古建築列入保護範圍,其中紅磚建築佔至少一半,這些紅磚民居主要集中分佈在金門,另有一部分散佈于澎湖及臺灣本島。

  在金門,聽著閩南話,吃著閩南菜,行走于紅磚古厝聚落間,真疑心自己就置身於熟悉的閩南之地,而山後村的“十八間王家厝”尤其給人這樣的感覺。

  山後民俗文化村位於金門金沙鎮山後村中堡。該村有雕畫精美的閩南傳統二進式紅磚古厝16棟,家祠1棟,學堂1棟,俗稱“十八間王家厝”。它們始建於1876年,歷時20多年,于1900年完工。金門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黃信穎告訴記者,“十八間王家厝”當初建造時所用材料皆運自福建的漳州和泉州,居內的梁木則來自閩江上游,籌劃設計亦全由閩南師傅一手包辦。完工後的建築,紅磚飛檐、水車堵、龍虎壁、正面墻身,皆以浮雕及華美的彩繪裝飾,充分體現了閩南傳統民居建築的藝術之美。

  位於金門島西南隅的歐厝也是閩南式紅磚古厝的經典之作。據説,最早來到歐厝的是泉州蚶江一個叫歐陽文卿的漁民。明代嘉靖年間,歐陽文卿駕竹筏出海捕魚,因遇颶風漂泊到金門“筏子鞍”,登岸避難,後到薛厝村(今珠山村),見此地平曠,便留下墾殖定居,後娶妻生子代代繁衍,並將住居地取名為“歐厝村”。歐厝在明朝即開發,真正的發展則是在清朝禁海令發佈之後。聚落大多建於清道光年間,分為上社和下社。上社以二落大厝組群為主,建有許多可防盜匪的隘門和居民公共活動空間,展現了建築的防禦功能特色。下社多是一落四櫸的小型住屋,背山向海,聚落巷道相通,呈棋盤式配置,風格完全承襲福建漳泉樣式。歐厝聚落的入口處有一方水池和涼亭,站上涼亭遠眺水池對面整排的閩式建築,其景宛如江南水鄉。

  像“十八間王家厝”、歐厝這樣的閩式紅磚聚落在金門比比皆是,山後村、後浦村、水頭村,金門城、古崗村、珠山村、古寧頭……隨處可見令人嘆賞不已的古厝勝跡。近幾十年來,金門基於軍事安全的需要,沿海500米內禁止建設,且全島樓層最高不得超過3層,致使該地都市化進程較臺灣本島緩慢,而許多紅磚古跡建築卻因此得以維持傳統風貌。

  然而,100多年歲月風雨的侵蝕,又曾遭受炮火洗禮,金門一些紅磚古厝的風采難免折損,有的原貌已破舊不堪,甚至到了坍塌的邊緣。金門縣原文化局局長李錫隆告訴記者,自2002年起,金門啟動紅磚古厝保護修復計劃,至今已修復300多幢。

  紅磚建築是兩岸同根同源的佐證,也是聯結兩岸民眾心靈的紐帶,當前閩臺兩地都將紅磚建築的保護列為重點工程,並已邁開“申遺”的步伐。據悉,金門當地有關負責人曾多次赴閩商洽紅磚建築“申遺”事宜,兩岸學界也持續積極推動。2011年,福建省政府申請將閩係紅磚建築群等項目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錄”並申報世界文化遺産,臺灣方面表示有意聯袂。李錫隆認為,兩岸紅磚建築文化一脈相承,兩岸攜手聯合“申遺”,能夠互利、互惠、互補,成功率更高,這對金門將來的旅遊産業發展將起極大的推動作用,也會讓閩係紅磚建築群得到更有效的保護。“聯手‘申遺’不僅是兩岸文化交流的盛事,更是進一步的融合。”他説。(林娟 文/圖)

  記者手記>>>

  讓古跡民居“活”起來

  甫入金門,就見碼頭候船廳的宣傳冊架子上放著金門紅磚古厝的簡介與路圖,供遊客免費索取,金門當地對該項歷史建築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而紅磚古厝聚落也早已成為金門重要的旅遊資源。

  紅磚古厝魅力何在?蓋因其“原滋原味”地保留了閩南建築的特色,且具有鮮活的生命力。

  歷經風雨洗禮,百年古厝難免凋敝,如何才能喚回其原初風采?金門當地有關部門祭出了一些招數,如對位於公有土地範疇內的破敗老屋,房屋的所有權人提供地上物,公家部門負責出資修復管理,並且獲得該房屋30年的使用權;所有權人自 己出資修繕,且願意遵循“修舊如舊”之要求,可向政府申請高額經費補助;此外,還以巨獎的方式促使所有權人維持建築風貌。對於不在公有土地範疇內的建築,若維持原貌修繕,也可向政府申請補助。事實證明,這些措施有效地激勵了所有權人對紅磚古厝的保護。

  古建築除了保護還要活化才能讓其真正“延壽”,而所謂活化就是將其好好利用。從2005年起,金門當地政府部門將斥鉅資把修繕好的、已取得30年使用權的古厝整改成民宿,而後以競標的方式網羅經營者,條件頗為苛刻,一些有誠意又有創意的臺灣民宿業者由此獲得了紅磚古厝的經營權。經過他們的巧手打扮,再加上一些風格化的軟裝設計,家家紅磚古厝民宿各呈姿彩,它們像一道亮麗的風景,吸引遊客紛至遝來,並樂意在金門留宿過夜,這無疑又為金門旅遊業創出新的經濟增長點。旺盛的人氣給紅磚古厝帶來生機,而為了讓生意持續紅火,民宿業者對古建築的維護也就更為精心,由此形成良性迴圈。

  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的當下,如何通過科學合理的維護改造利用,讓古跡民居彰顯其歷史價值、發揮經濟與社會的雙重效益是兩岸共同關注的課題。記者以為,閩臺文同一脈,以紅磚厝為代表的古民居建築形制相似,不僅在“申遺”大計上可攜手合作,在日常的活化利用方面也可相互學習借鑒。(林娟)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