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兩岸情

凝固在紅磚古厝裏的閩臺緣

2015年01月23日 15:47:39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黃昏下的南安蔡氏古民居。

  清晨旭日初升,漫步在泉州古城的街巷裏,看著鮮艷通紅的古厝磚墻,總能退去幾分冬日的寒意,這是一種小確幸。

  有人這樣説過:“去掉文化,泉州就沒有特色,將淪為平庸的中級城市。泉州應大打文化牌,在文化名城上大顯身手。”何出此言呢?答案就在於,泉州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跡遍佈全市各地,而承載這份厚重文化的,無疑是那些保存至今的閩南傳統建築,其中有供人朝拜的寺廟,有供人居住的民居,還有供人經商的店舖。

  庭院深深深幾許

  古民居是閩南傳統建築的典型代表,以紅磚作為主要建築材料,因而得名紅磚古厝。時至今日,這種建築依然集中分佈于閩臺兩地,其中代表性建築有南安蔡氏古民居、大嶝鄭氏聚落、金門山後聚落等。

  研究表明,早在明中期以前,閩南傳統建築的形制就已完全成熟,而紅磚建築大致形成于明清時期。紅磚古厝形似殿宇,故民間又稱之為皇宮起,其主要建築特點是:坐北朝南,前埕後厝,臺基用白色花崗岩條石壘成,墻體大量使用紅磚,屋脊為泥塑的馬鞍或燕尾形狀,屋頂鋪的是筒形紅瓦,多以硬山式為主。

  三開間雙落大厝,這是紅磚古厝的基本單元。開間是東西走向,其數量多少決定了古厝的寬窄,規模大的宅院,可以在三開間的基礎上添加護厝于左右,變成五開間;進深大小則體現了古厝的長短,雙落就是“二進”。“二進”古厝像一個“日”字形的封閉合院,最深可達“五進”。

  坐落于南安官橋鎮漳裏村的蔡氏古民居,是紅磚古厝的典範之作。蔡氏古民居建築群建於同治年間,現存16座較為完整的宅第,多為三進五開間或二進五開間格局。從側門走進去,首先看到前埕部分,就是天井下的一片空地。前埕兩側有廂房,是客人、隨從休憩的居室。過了前埕,來到廳堂,這裡是奉祀祖先、神明和會客的地方,接著是家眷居住的後房,越往後就越私密,為外人禁止入內的場所。

  值得一提的是,紅磚古厝墻體有種特殊的構造,即出磚入石。這種墻體以紅磚和白石混雜壘砌,其中的白石往裏收縮一點,紅磚往外突出一點,整體顯得不規則,但卻産生了一種不對稱的美感,給人以視覺的衝擊和享受。

  血脈與文脈綿延不絕

  “中憲第是鄭氏祖宅,鼎盛時有99間,住著上百號人,僅供直系子孫居住。家族血脈都在這裡綿延,200多年繁衍了20多代。”守院後裔鄭福海説。

  中憲第位於南安石井鎮延平東路,是該市已知最早的紅磚古厝。“中憲第是閩南古建築的集大成之作,兼具歷史與文化價值。”南安市博物館館長楊小川説:“紅磚古厝集居住、祭祀、教育三大功能于一體,是一個大家族的聚居地,體現了傳統的血親思想和宗法文化。例如兩端微微反翹的燕尾脊,像燕子一樣,祈望外出的親人早點歸來。”

  “閩南古民居深受中原漢族文化影響,從各種浮雕、裝飾的審美取向就能看出這一點。”楊小川介紹説,紅磚古厝整體呈現紅色,代表喜慶;瓦當是美化和保護檐頭的建築附件,表面燒制有菊瓣紋、葵瓣紋等,蘊含美好生活之意;墻上紅磚雕有各種樓臺、人物、吉文等,帶有長壽、富足的隱喻;再看山墻上泥塑紋樣,有火紋、雲紋,整幅圖案兩邊對稱,中間飾以花燈,形似如意葫蘆,寓意吉祥、添丁。

  紅磚古厝潛藏的文化含義和審美意識,是一種看不見的文脈,也是對歷史記憶的世代傳遞。“先祖鄭運錦在兩岸做生意發了財,於是建造中憲第,當時用的木材和石頭,都是來自寶島臺灣。”鄭福海説,“相傳宅第建好後,臺灣知府朱山還專程派人送來匾額,並贈予一幅乾隆皇帝御筆畫和一塊下馬牌,下馬牌至今還在。”

  兩岸攜手保護

  明清時期,隨著大量閩南先民跨海赴臺,大陸的漢族建築開始進入臺灣,主要以泉州、漳州的閩南建築為主,形成了閩臺共同的文化象徵之一。

  在泉州西湖公園北畔,有兩座高大的建築物,一座是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另一座是泉州市博物館及閩南建築博物館,都是典型的閩南古建築風格,紅頂紅墻,耀眼奪目。“閩南古建築風格獨特,與臺灣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是一種文化元素。對其保護和宣傳,可以促進閩臺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泉州市博物館館長陳建中説。

  近年來,隨著兩岸民間往來的日益頻繁,合力保護紅磚古厝的呼聲越來越高。2008年,金門縣有關部門首先提出兩岸紅磚建築聯合“申遺”;2010年,在海峽兩岸文化遺産保護論壇上,兩岸專家對紅磚建築聯合“申遺”達成共識;2011年,蔡氏古民居、大嶝鄭氏聚落與金門古民居一同進入申報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報名單。(林劍波 陳鑫煒 文/圖)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