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兩岸情

臺滬雙城故事:臺北城的上海文化 豆漿裏的鄉愁

2014年08月19日 13:18:29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臺滬雙城故事:臺北城的上海文化豆漿裏的鄉愁

  中新網8月19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道,老天祿、三槍牌內衣、湯姆西服、明星花露水、商務印書館、徐匯中學等等,1949年約1.6萬名上海精英隨著國民政府來到臺灣,上海那些當年知名的品牌,隨著食衣住行育樂滲進臺北人的生活。透過臺灣文史作家車守同的新書“雙城故事”,上海人也了解到,原來臺北與上海相互的影響竟如此深遠。

  由車守同(筆名“吳漢仁”)與白中琪共同完成的《雙城故事|從上海到臺北的一次文化平移》一書,昨天在上海書展舉行新書發佈及簽售會。這本書序言寫道, “一九四九年以後的臺北,很上海;一九八七年以後的上海,很臺北”,車守同説,新書原本訴説臺北城裏的上海文化,讓他意外的是,出版後竟然在上海引發很大共鳴。

  發佈會主持人、上海電影譯製廠著名配音演員曹雷表示,早年臺北人沒有喝豆漿習慣,是遷臺的上海人將豆漿帶到臺北,之後又在臺北永和發揚光大。大陸改革開放後,臺商又以“永和豆漿”之名將豆漿帶回上海,並在大陸各地生根,成為大陸民眾心目中豆漿的“第一品牌”,由此就能清楚看出臺北與上海之間如何相互影響。

  永和食品(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林炳生昨天現身新書會場,見證自己這段滬臺交流歷程。臺灣曼都創始人、上海臺商賴志郎也來了,他説起自己與上海的淵源。原來當時的臺灣理髮界,凡與“上海”沾上邊的都是時尚象徵,許多臺灣的理髮師也熱中到上海遷臺的理髮店如白玫瑰、紫羅蘭等學藝,其中包括賴志郎的父親,他用了上海話發音“客滿”兩字作招牌,就是今天見到的“曼都”。

  賴志郎説,2004年當第一家“曼都”在上海開業,父親用飽含特殊感情的一句話形容他的興奮之情:“終於回到這裡。”

  《雙城故事》的作者之一車守同表示,會寫這本書,與他自小常聽身邊長輩談及上海有關。他的父親是湖北人,當年到臺灣前也曾在上海短暫停留,對上海印象深刻。父親對上海的描述,也形塑他對上海的最初想像。

  1995年車守同第一次來到上海,就喜歡上上海,上海的人文、建築、風俗等一切,一下子與過去的想像連結。於是車守同開始往來于臺灣與上海,透過訪談及收集相關史料,加上白中琪多年來悉心收藏早年從上海往返臺灣的船票、兩地往來的電報、信函、商業憑證等歷史數據,通力完成這本著作。

  上海市政府與市臺辦對這本敘述上海與臺北雙城間千絲萬縷的著作相當重視,上海市常務副市長屠光紹6月底訪台時,已先將這本書作為禮物贈送給臺北市長郝龍斌。昨天的發佈會與簽售會也吸引不少上海民眾到場,當中有不少是年輕面孔。車守同表示,新書計劃明年在臺灣發行繁體字版。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