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兩岸情

寶島文化人眼中的滬臺“雙城故事”

2014年08月19日 07:36:29  來源:新華網
字號:    

  “當我們徘徊在臺北西門町或者上海南京路,每每興起一種血濃于水,終至熱血沸騰的情感——‘1949年以後的臺北,很上海;1987年以後的上海,很臺北’。”在橙色扉頁上,年近六旬的車守同鄭重地寫下繁體字簽名,又一部凝聚寶島文化人智慧與情感的新書在大陸面世。

  18日,《雙城故事:從上海到臺北的一次文化平移》在上海書展上首發。在座的一位大陸作家感慨,“從書中讀到了濃濃的鄉愁,就仿佛是現在兩岸人都在喝的永和豆漿似的,上海與臺北,如果説一個是豆子、一個是清水,磨成豆漿,已經水乳交融了,現在品讀起來,很濃、很甜”。

  1949年,中國國民黨及其軍隊退守臺灣。在兩岸,不僅留下了許多類似賴聲川話劇《寶島一村》中的情懷故事,也把大陸各省市的風俗習慣帶進了這座島嶼。昔日,從上海出發,代表當時大陸城市生産生活較高水準的製造工藝、商業模式、文藝流派及生活習慣等,逐步在臺北紮根,形成了獨特的“臺北小上海”現象。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海峽兩岸逐步恢復民間交流交往,撰寫屬於臺北與上海的“雙城故事”曾是不少兩岸文化人的夢想。《雙城故事》的作者車守同(筆名吳漢仁)、白中琪恰是堅守這個夢想的有心人。

  “其實我的父親是湖北籍,曾在上海小住過,也是1949年入臺的成千上萬人中的一個。作為在臺灣出生的後輩一代,我們的童年時光也沉浸在豐富的上海文化滋養中,今天在臺北市中心的博愛路、衡陽街、重慶南路一帶,還生活著很多‘老上海’,他們會告訴你,兩岸都有鴻翔綢緞莊、司麥脫襯衣、明星花露水,他們還操著那一口上海鄉音……這是一種十分神奇的文化交融。”車守同説。

  幾年前,兩岸互認高等教育學歷逐步開放,白髮蒼蒼的車守同一邊在臺灣的《中央日報》供職,一邊考取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攻讀博士學位。於是,經常往來臺北和上海的他,與愛好兩岸收藏的白中琪一道,成了有心人,他們先後訪問了200多位上世紀中葉遷臺各行各業中的上海精英,於是有了今天這部12萬字的《雙城故事》。

  前來見證《雙城故事》首發的兩岸人士中不乏“穿越雙城”的傳奇人物。“我們是從上海到臺北,再回到上海。”臺商企業曼都美發的二代傳人賴志郎説,父親當年在臺北創辦第一家曼都美發店時,就為了突出這是來自上海的手藝,而為自己的店取名“上海曼都”,這個金字招牌從上世紀60年代起在臺北街頭一挂就是10多年。

  進入21世紀,臺北的“上海曼都”回到大陸投資,在上海及周邊地區開店。賴志郎認為,對創辦曼都的父親而言,這是一次美好的“心靈回歸”之旅。

  “文化與生活密不可分,一種文化的消亡很容易,但要一直傳承下去就難了,上海曾經帶給臺北的精緻文化,半個多世紀來在臺北人的日常生活中得以保存下來,今天人們又會將這些傳承下來的好東西,慢慢‘反哺’上海這座城市。”車守同説。

  據了解,推動《雙城故事》問世的上海文化出版社和上海市臺辦今後還擬推出滬臺雙城故事的續集。

  而祖籍湖北的車守同笑言:“兩岸的故事説不完,下一次我最想寫的是武漢與臺北的雙城記。”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