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兩岸情

兩岸傳媒學子談相處:敞開心扉就是透亮的

2014年08月12日 14:05:2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兩岸傳媒學子談相處:敞開心扉就是透亮的

  “給我你的心作紀念,我的夢有你的祝福才能夠完全,風浪再大我也會勇往直前,我們的愛鑲在青春的紀念冊……”音樂響起,所有人都揮動著手一起哼唱,舞臺上同學動情演出,舞臺下大家擁抱在一起。一曲《青春紀念冊》,把兩岸大學生的心拉近。

  由國務院臺辦、中國記協和臺灣“中國新聞學會”共同組織的第十九屆海峽兩岸大學生新聞營活動日前在北京閉幕。惜別晚宴上,來自兩岸的70名新聞專業大學生自編自導了一場晚會,唱歌、跳舞、遊戲、小品……種類多樣,氣氛活躍。10天的朝夕相處,兩岸大學生互相熟悉、互相了解,離別之際依依不捨。

  新贛水:文化的交融與碰撞

  從滕王閣到故宮,悠遠的歷史訴説著文化的倒影;從景德鎮到頤和園,古樸的文化熏陶著慕名而來的學子的心;從三清山到長城,秀麗的風光講述著一段不一樣的故事;從南昌到北京,兩岸師生領略了大陸的風景和人文情懷。

  三清山是這次活動的第二站。它風景秀美、地貌獨特、引人入勝。但領略美景需要付出毅力與耐力。正午時分,新聞營90余人的隊伍向山頂進發。“累是肯定的,但和這麼多同學一起,更多的是快樂。”臺灣南華大學的曾興仁説。“小逾的臺式普通話紅遍了我們小組。她還學著大卷舌和兒化音,還好奇北京話和東北話,讓我學給她聽,真是我們的開心果。”來自廈門大學的施怡文告訴筆者。一路上,大家輪著唱歌、講故事,近4個小時的征途也變得多姿多彩。

  在北京故宮,同學們興奮不已,爭相拍照。不少臺灣同學第一次來到北京,被它厚重的文化氣息感染。臺北大學的李爵伶感慨不已:“去臺北故宮,是去看展覽的,吹冷氣、看書法與古文物。在北京故宮是看建築、看人。宏大的門,闊大的格局,盡顯其發展之繁華。北京,不愧是首都。中國之大孕育的不是一下子可以懂的。”

  新交流:傳媒學子的課堂

  新聞營期間,兩岸師生聽取了南昌大學教授黃志繁、北京大學教師田麗的講座,參訪了南昌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開展了學術交流與新聞實踐,並參訪南昌、北京的多家媒體,了解大陸媒體的運作模式。

  “霧裏看花——網路時代的資訊識別”是田麗講座的主題。她新穎的觀點、知性的風格、清晰的條理讓同學們受益匪淺。講座後,熱烈的氣氛余溫未退,兩岸學生席地而坐,分為兩組,積極討論著老師留下的課題:網路素養與網路道德。大家暢所欲言,發揮到了極致。

  之後,來自兩岸的5名同學作為代表闡述了討論結果,並提出了解決方法。南昌大學蔣德隆感觸頗深:“在北大,面對各大名校出來的人才和臺灣同胞,我們把同一個話題的不同想法呈現出來,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兩岸學生的回答都很精彩,我很享受這種思維的交流和碰撞。”

  兩岸學生在中國人民大學的編輯室裏共同編輯了一份報紙。仔細的分工和合理的安排,讓編訂工作有條不紊,大家交換思想,共同協作。一天時間,一份風格清新的新聞營特刊發放到大家手中。在這份沉甸甸的收穫裏,最顯眼的位置寫著兩行大字:跨越海峽共覽華夏文明,牽手兩岸共鑄新聞夢想。這不僅是此次新聞營活動的真實寫照,也是兩岸學子的夢想。

  新友誼:相識相知,相悉相伴

  一次相約,一次同行,一次陪伴,一生銘記。兩岸關係發展至今,雙方交流已由小及大、由點及面、由淺入深。兩岸本為一家,同根同源的文化與親緣是強有力的紐帶,維繫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延綿至今。新聞營時間雖短,兩岸師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來自中國傳媒大學的4位學生拍攝製作了一個新聞營的短片,作為惜別晚會的壓軸戲,博得大家陣陣笑聲,不少人流下了眼淚。負責攝影的江漢對筆者説道:“大家能在一起就是緣分。拍攝時,我想的是把大家歡樂的場景記錄下來,存留紀念。我感覺,大陸學生面對鏡頭比較羞澀靦腆,臺灣學生就很自然,洋溢著熱情。”

  在機場送別臺灣師生後,清華大學的沈晴很是不捨:“從我們拉著橫幅説‘新聞營歡迎你’到他們在那邊喊‘新聞營在臺灣等你們來’,我們的小故事説不完。我覺得,兩岸之間有很多迷霧擾亂視線,有偏見,有隔閡。但當我們面對面,平等地玩鬧交流學習,敞開心扉,就是透亮的,那些誤解就會少一些,感情則會濃烈一些。我期待著下一次的臺灣之行,期待著情誼的延續,在溝通中産生新的火花。”(戴敏 文/圖)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