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兩岸情

來自臺灣的“誠信畫廊”

2014年08月07日 16:15:31  來源:新華網
字號:    

  今年6月臺北市長郝龍斌造訪北京時,專程來到798藝術區,觀看集合了兩岸18位藝術家得意之作的“中國當代水墨邀請展”。

  這項展覽由在北京經營有年的臺灣畫廊“亞洲藝術中心”主辦,總經理李宜霖親自為“老鄉”郝龍斌作了導覽。

  1982年,李宜霖的父親李敦朗在臺北成立“亞洲藝術中心”,借勢臺灣經濟起飛,開拓島內藝術品市場。上世紀90年代,該中心就將傅抱石、李可染、吳冠中等大陸藝術大師的作品介紹到臺灣。

  “兩岸開放交流之後,父親經常來大陸走走看看。2004年、2005年,我們先後參加了上海和北京的藝術博覽會,感受了大陸藝術市場的氛圍,更加意識到這裡潛力巨大,加上大陸朋友的建議和邀約,我們就下定了決心。”李宜霖説。

  2006年,30歲的李宜霖來到北京,著手建立北京分公司。隔年,畫廊正式進駐798藝術區,展示空間達1100平方米,並於年底成功舉辦首展。“大陸經濟崛起後,人們的精神需求提升,文化藝術領域的消費力勢必不斷增長。我們更看到,大陸展現政治、經濟實力的同時愈加重視增強文化實力。同為中國人,我們來大陸設點,可以結合兩岸資源,更好地推廣華人藝術。”他説。

  一年4到8個展覽,短短幾年,“亞洲藝術中心”在大陸業內打響了知名度,2012年被文化部認定為“誠信畫廊”。

  在舉辦過的展覽中,李宜霖最在意的是2008年推出的“新東方精神-沉積”大型群展。

  “那時正值北京舉辦奧運會,早前我們就預想很多人會來798參觀,而我們應該為大家奉上怎樣的藝術盛宴呢?”他不無自豪地説,“我們認為,要讓人們看到真正屬於中國的東西,但又不是老舊的姿態。我們選擇了趙無極、楊英風、郎靜山等20位指標性的華人藝術家,他們的創作既深刻汲取中華文化的活力,又借鑒融合西方藝術精髓,呈現出新的美學,豐富了中華文化在現當代的藝術面貌。”

  因為堅持對藝術家和收藏者負責的信念,“亞洲藝術中心”在大陸的事業得以穩健發展,在前兩年投入期之後效益逐年增長,不再需要臺北總部的資金支援。

  “登陸”給這家臺灣畫廊帶來的最大變化是,合作藝術家不但數量增加,構成也更加全面,而收藏者中的大陸客戶在2008年之前不足5%,目前則超過了八成。

  “在‘陣亡率’很高的畫廊行業裏,我們生存下來了,大陸主流藝術圈認同我們是專業且接地氣的,這真是不容易。”李宜霖説。

  雖然學的專業是市場行銷,但李宜霖沒有只盯著經濟效益。“看到越來越多的孩子走進畫廊,我們很高興,他們是藝術發展的根基。我們願意肩負公共美術館的一些功能,承擔美的普及工作。”他説。

  來北京已經8年,李宜霖習慣了北方的生活。“我第一次來大陸是2002年,當時剛完成學業,父親認為我應該到大陸看一看。”他説,“我外公是河南人,1949年去的臺灣。我小的時候,他偶爾會講一些大陸的事情,所以當我真正踏上這片土地,感覺是非常親切的。”

  在海外留學時,李宜霖就結識了不少大陸朋友。“那時,我已經感受到大陸崛起的勢頭。後來,公司考慮來北京發展,我自然滿懷憧憬。幾年下來,我們離目標更近了!”他説,“21世紀是華人的世紀,華人藝術將創造無限可能。”(記者陳鍵興)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