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兩岸情

南投同宗村鄉親:“我們本來就是一家人”

2014年07月09日 08:53:42  來源:東南網
字號:    

  東南網7月9日報道 (福建日報駐臺記者 李向娟 發自臺灣南投)串門走親戚,是閩南人最熟悉的交往方式。聽説福建省交流考察團要來走親訪友,南投縣草屯鄉新莊裏的洪姓鄉親特別激動。身為閩南洪氏宗族後裔的他們,早早就約定好要一起到洪氏大宗祠燉煌堂歡迎福建鄉親。

  8日下午,燉煌堂外,鑼鼓喧天,人潮涌動。記者見到新莊裏的鄉親來得最早,而彰化、嘉義等10個縣市的民眾也紛紛趕來,有的還帶上了自家族譜,想和來自福建的鄉親認親。當參訪團一行到來時,不大的祠堂,裏裏外週邊滿了臺灣鄉親。對此,洪姓宗親理事會董事長洪盛雄感慨地説:“我們本來就是一家人,串門、走走親戚,感情才更好!”

  當日,來自漳州、泉州的洪姓宗親和閩臺同名村宗親代表走進燉煌堂,將兩岸姓氏族譜正式對接。一位洪姓長者告訴記者:“聽到尤書記用閩南語問候大家,感覺非常貼心,大家鄉里鄉親的,打斷骨頭還連著筋吶!”

  在草屯鄉,洪姓人口占74.8%,這裡建有燉煌堂、燉倫堂、燉成堂、崇星堂等洪氏祠堂。每年春秋兩季,洪姓族人都會在宗祠舉行公祭活動,瞻仰閩南的始祖,緬懷先德、不忘祖恩。

  小小祠堂,見證了閩臺同宗同祖、血脈相連的歷史淵源。據考證,清雍正年間,祖籍漳浦縣的洪姓先民,先後分四批渡臺入墾草屯。因發現草屯土壤肥沃,水利豐沛,便進入下茄荖、石頭埔一帶墾荒定居,後來又繁衍到草屯北部的頂茄荖、新莊裏等地。

  儘管閩籍先民遷臺較久遠,但這個洪姓血緣聚落仍然幾乎原封不動地保留著家鄉的風俗習慣。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這些移民及其後代保持著家鄉的服飾、飲食、住宿等生活方式,遵循著家鄉的歲時年節習俗等。

  洪姓為臺灣第十五大姓,據1977的統計資料顯示,臺灣各地的史山仁璲堂洪氏後裔有24.5萬人。如今,洪氏後人遍佈全臺,可謂人丁興旺,枝繁葉茂。

  採訪中,記者切實感受到,臺灣同胞心中那份對“根”、“祖”、“脈”的認同是如此強烈。“找到祖籍地的那一刻,是臺胞最幸福的時候。”長期研究族譜文化的臺灣文史工作者蔣敏全這樣説。不少洪姓宗親也表示,為了認祖歸宗,他們無數次往返于閩臺之間,多方打探,不辭辛勞,直到對接上族譜,心裏才安定下來。以族譜對接為例,在臺灣民間的漳州族譜有1800多部。自1987年以來,前來漳州尋根謁祖的臺灣姓氏達80多個,55萬餘人。

  如今每年春秋兩季,臺灣洪姓宗親都會到福建祭祖,鄉情、親情在面對面的交流中不斷升騰著。無論哪一方有困難,對岸的宗親都會義無反顧地伸手相援。1991年,第一批臺灣史山洪氏族人返鄉尋根謁祖時,聽説兩岸洪氏族人共同的祠堂——長泰仁璲堂已毀壞,便自發籌資220萬元新台幣重建祠堂。而在1999年南投“921”大地震發生後,長泰史山洪氏宗親也籌資捐助受災的臺灣宗親,支援他們進行災後重建。

  閩臺自古一家親,同根同源,同祖同脈。一個小小的燉煌堂,牽係著兩岸的洪氏族人,也訴説了閩臺宗親間綿延數百年的血脈情誼。物換星移,時光流轉,在千百年後,也許時間會沖淡兩岸民間交流中的許多人和事,但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親情鄉情沖淡不了。

[責任編輯:李典典]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