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兩岸情

四川繡娘趕制贈臺禮物 彰顯兩岸手足情

2014年07月02日 08:48:15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國務院臺辦主任張志軍于6月28日晚間結束4天3夜的首度訪台行程。在臺期間,張志軍為臺灣同胞帶去祖國大陸的一些有特別意義的禮物,其中,有3件禮物來自四川。

  6月27日,張志軍參訪了曾受“莫拉克”颱風重創的高雄小林村,在小林村社區,張志軍向在“莫拉克”颱風災害中遇難者表達哀悼。在災後新建的小林社區廣場上,張志軍深情朗讀了四川省雅安名山區前進慈濟小學六年級全體同學托他帶來的一封信中的幾段,代表同學們向在汶川特大地震災害中伸出援手的臺灣同胞表達感謝。張志軍還受四川省北川人委託,向小林村贈送了一幅由36位羌族繡娘用7天時間一針一線繡出的精品羌繡《兩岸同心 守望相助》。除了上面兩個特別的禮物,6月26日,張志軍在參觀新北市汐止區厚德里活動中心裏的托育中心時向現場小朋友贈送的熊貓玩偶,也來自四川,這些可愛的玩偶讓小朋友們愛不釋手。

  24小時輪班 36名繡娘7天趕制複雜羌繡

  巧手翻飛、頷首凝眸、巧奪天工……在北川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就業創業中心,多位身穿民族服裝的羌族繡娘飛針走線。繡花架上,一幅色彩明麗的羌繡圖案逐漸成形。“大家辛苦了,再努點力,一定要在22日前繡完整幅作品。”6月19日,北川繡娘、省民間藝術大師張桂熙穿行在繡娘中,不時指點針法,“要把最好的作品送給臺灣同胞。”

  張桂熙她們趕制的羌繡名為“兩岸同心、守望相助”,是為臺灣同胞贈送的一份禮物。22日,羌繡“兩岸同心、守望相助”收針,當天下午四川省臺辦派專人送往北京。6月25日,這幅羌繡被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帶到臺灣,贈送給臺灣同胞。

  “時間太緊了,但大家知道這是送給臺灣親人的禮物,都二話沒説,非常用心。”張桂熙説。對於臺灣,張桂熙首先想到的是阿里山的同心樹,“兩顆樹的樹榦天然相連,形成‘心’形造型,有‘兩岸同心’的寓意。”於是,張桂熙在設計圖中首先畫上了阿里山的同心樹,又引入了代表四川的大熊貓、竹葉等元素。設計稿上,兩隻憨態可掬的大熊貓緊緊依偎,守望相助。“在我的理解中,兩隻大熊貓的狀態是是一種守望幸福的狀態、是對兩岸統一的希望。”張桂熙説。

  在整幅作品的左下方,是極具羌族特色的羊角花。“怒放的羊角花顏色鮮艷,是我們羌族的族花。”張桂熙將同心樹、大熊貓這些元素與代表吉祥如意的羊角花巧妙結合起來,賦“兩岸心連心,吉祥一家親”的寓意,向臺灣親人傳遞著羌族兒女的祝福,“表達了我們對臺灣同胞在汶川特大地震中無私援助的感恩之情。”

  經過精心構思,設計初稿成形,作品為單面繡,採用絲綢布料,以羌繡的傳統刺繡技法為主,同時吸納四大名繡的精髓進行繡制。設計圖通過審核後,6月15日作品起繡。

  “整幅作品長120釐米、寬80釐米,絲線顏色有38種、針法有20多種,一般説來,完成這樣一幅作品至少需要3個月時間。”張桂熙知道,送給臺灣同胞的禮物除了要趕時間,更要確保品質,“一針一線都不能錯,如果一個針孔反覆下了3次針,那整幅作品就報廢了。”為保證按時完成,36名繡娘全天24小時輪流加班,每個班6名繡娘,外加6個人做分線、換針等輔助工作,每一個半小時換一班。

  張桂熙表示,整幅作品採用飛針繡、扭針繡、壓針繡、摻針繡、扣針繡、亂針繡等20余種針法繡制,其中難度最大的部分是兩隻大熊貓,“必須通過絲線細膩而圓潤地表現熊貓的皮毛紋理和憨態神韻,熊貓的繡制需要佔到整個畫面一半多的時間。”

  感恩親人 農村孩子捐出200元救濟款

  “臺灣親人給我們修的教學樓是雅安全市最漂亮的小學教學樓,能在這麼美麗的校園裏學習、成長,我們充滿感恩之心。”5名給臺灣同胞寫信的雅安市名山區前進慈濟小學的小學生,在言語間對自己的學習環境充滿自豪和感激。

  前進慈濟小學的前身是前進鄉中心小學,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學校校舍嚴重損毀,在臺灣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的無私援助下,捐資2100余萬元幫助學校新建了教學樓、學生宿舍、食堂、活動中心等,現在有1200余名師生。重建的校園經受住了2013年“420”蘆山強烈地震的考驗,安然無恙。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肆虐寶島臺灣,山洪沖毀了村莊和學校。得知這一消息後,前進慈濟小學的同學們立即自發捐款,把自己的零花錢投進了捐款箱,有位農村的貧困孩子,甚至捐出了200元的政府救助款,説,“臺灣親人有困難,我就幫助他們。”

  正是有了災難面前相互幫助的緣分,在電視上得知國臺辦主任張志軍要去臺灣的消息後,6月16日,前進慈濟小學六年級師生自發行動起來,用一封感謝信表達對臺灣同胞的感激之情,“請張爺爺代表我們,當面向你們説一聲謝謝。”

  感謝信用鋼筆方塊字整齊地寫在淡粉色信箋紙上,有1頁多紙的篇幅。信中,同學們回想起小學生活,説“有些事,我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尤其是2008年512地震後及時向我們伸出援手、給我們帶來希望、教會我們堅強生活的那些好心人。”

  汶川地震發生時,寫信的前進慈濟小學六年級同學就在學校裏讀幼兒園,隨後升入小學讀書,由於教學樓嚴重受損,孩子們只能在臨時板房裏學習。“聽老師講,是臺灣親人無私援助,幫助學校在廢墟上重建,建成了美麗堅固的校園。”感謝信的主要執筆人、六年級同學張彭輝説,在完成這封感謝信時,他的腦海裏不斷浮現出“真情”、“銘記”、“愛心”等字眼,“老師和父母經常教導我們,人要知恩、感恩、報恩,學會知恩圖報。”張彭輝寫道:2009年8月8日,一個特別大的颱風引發的山洪沖毀了你們美好的家園、美麗的校園……我們知道後非常難過……當有同學提議捐出自己零花錢時,同學們紛紛響應。

  感謝信的最後,同學們邀請臺灣親人來學校做客,“一起看看大熊貓,喝喝蒙山茶,聽聽雅雨,也吃吃我們這裡越吃越上癮的麻辣火鍋。”並且表示:“我們會慢慢長大,我們會永記你們的恩情。感謝你們!”

  愛心傳遞 川臺互助患難與共

  2008年5月12日,四川發生了8.0級汶川特大地震,其震中正是32萬羌族兒女的聚居區。“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臺灣各界同胞慷慨解囊,紛紛捐款捐物,第一時間派遣專業救援隊趕赴災區幫助救援,對四川地震災區給與了巨大援助和支援,充分體現了手足情、同胞愛。期間,臺灣同胞捐資13億多元人民幣,落實援建項目189個,捐贈各類物資折合人民幣2億多元。2009年8月,臺灣中南部地區遭受“莫拉克”風災,四川省政府和全省各地群眾通過各種形式向臺灣受災同胞捐資捐物,為同胞祈福,表達四川人民對臺灣同胞的感謝和慰問之情。

  四川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和臺灣“88”風災的重災區均為川臺兩地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災難發生後,川臺兩地相互扶助,彰顯了兩岸同胞血濃于水、患難與共的手足之情。

  “兩岸同心 守望相助”為主題的贈臺羌繡作品,正是表達四川地震災區人民對臺灣同胞的感恩之情,及對受災臺灣少數民族同胞的牽掛和慰問之情。據了解,在製作贈臺羌繡的36名繡娘中,除了張桂熙從自己的北川技能大師工作室帶來6名高級繡娘,其餘30人都是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致殘的殘疾人,他們中有的是肢體殘疾,有的是聽力殘疾,24歲的宋琴就是其中一名繡娘。

  當年才17歲的宋琴在汶川特大地震中腰椎受傷導致殘疾,“在我人生的最低谷,收到了來自臺灣同胞捐贈的物品,倍感溫馨。”宋琴説,是親人的鼓勵讓她又站了起來,今年3月,她開始學習羌繡,短短幾個月,已經能夠獨立完成作品了。在贈臺羌繡作品中,宋琴一直做著配線、換針等輔助工作,晚上也不願意去休息,“雖然我的水準還不足以直接參與這幅作品的繡制,但我願做力所能及的事,表達對臺灣同胞的感恩之情。”

  愛心正在延續。在臺灣同胞援助過的前進慈濟小學,同學們把臺灣援建者的綠色環保理念很好的學習、保留下來。從今年起,前進慈濟小學開始在全校推行垃圾分類,鼓勵同學們對日常的生活垃圾進行分類處理。現在,學校的每個班每個月可回收垃圾變賣的錢都有100多元,全校總共有將近2000元,“我們每個月都把這2000元捐贈給臺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用來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前進慈濟小學校長宋如偉説。(台灣網四川省臺辦通訊員 李丹)

[責任編輯:李典典]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