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兩岸情

臺灣老人十年百次登老君山拜老子尋根(圖)

2013年05月16日 10:45:0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臺灣老人十年百次登老君山拜老子尋根(圖)

  5月14日,來自臺灣的六旬老人李星漢在老君山老子塑像前敬獻美酒。 曹錚 攝

  中新網洛陽5月14日電(曹錚)“從2002年算起,我來這裡拜謁老子,已經有一百多回了。我們的家族在臺灣已經有400多年曆史了,每次來到山上,在老子像前追思和冥想,心靈就會被疏通。”14日上午,來自臺灣的60歲老人李星漢,在老子塑像前對記者如是説。

  當日,來自海內外的李氏宗親在河南洛陽老君山共同祭拜祖先老子。祭拜儀式共分凈手上香、恭讀祭文、敬獻美酒、寶瓶等幾個環節。隨著議程的進行,參加祭祀的世界華人理事會代表、寶島臺灣李氏宗親等遠方來客,紛紛收起遮陽傘,摘掉太陽鏡,以肅穆的姿態追思和懷念祖先。

  在儀式上現場,一位身著中式服裝,白髮白鬚的老者引起了記者注意。他在整個儀式過程中精神集中,上前敬獻美酒時候神態莊重。在儀式結束之後,由於天氣漸熱,參與者紛紛散去,老者卻獨自走上老子塑像前的臺階,在塑像前沉思了一會兒,才轉身離開。

  “我叫李星漢,是臺灣人,從高雄來的。”見記者面帶疑慮,老人自報家門道。“我自小生活在臺灣,我們的家族已經有400多年曆史了,自我懂事的時候起,在家族裏,就有祭拜老子的習俗,家族裏保存了完整的家譜,50年前,對全臺灣90%姓李的都有記載。我經常告訴我的兒子、孫子,不能忘本,我們的根在祖國大陸——祖先晚年歸隱的這片地方。”

  據李星漢介紹,在他的人生經歷中,一直沒有停止對祖先的追溯。他曾根據資料記載,到福建泉州尋找自己家族的具體出處,當他得知泉州的李姓家族是從中原地區遷徙而來,就又來到了河南省。自2002年起,他對於記載中李耳的晚年歸隱之地老君山就有了別忘的感情,至今已經登山百餘次。

  “在我剛開始登老君山的時候,這裡的索道還沒有修好。車只能坐到南天門,到山頂的3000多階石階全都要靠步行。我自己常來,家裏有親戚好友前來的時候,我也陪著。最多曾在一次長假7天內登山了6次。有的時候心裏有想不通的地方,就乘車來這裡,站在老君像前面冥想一會兒,心就被疏通了。”説起登老君山的經歷,李星漢侃侃而談。

  據李星漢描述,在臺灣的李姓宗親們看來,老子李耳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這源於老子的《道德經》中體現出的哲學思考、價值觀念以及老子在道教傳説中的地位。“我身邊的人有時候會感慨‘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我就會對他們説,世界再怎麼變,祖先提出的‘道’與‘德’必須要傳揚下去。”在採訪的最後,李星漢堅毅地説。

  據統計,全球的李姓人口已超過一億兩千萬,是世界第一大姓,佔中國總人口的12.64%,是當代世界上最大的同姓人群。李氏家族歷史源遠流長,在眾多的李姓家族中,並非都是同根同氏,有出自黃帝裔孫皋陶的“理姓”,有出自皋陶裔孫李利貞的十八子李姓,也有其他姓氏、其他民族的姓氏改為姓李的;還有歷代皇帝賜姓李的。

  據記載,李耳,字伯陽,謚曰聃,人稱老子,出生於河南省鹿邑縣,東週末年曾在洛陽為官,著道德經于函谷關,晚年歸隱于河南老君山。他是李姓的第十一世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道教信徒稱其為“太上老君”。

[責任編輯:宿靜]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