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兩岸情

1937改變人生軌跡 一位臺灣音樂人的抗戰情結

2012年06月26日 11:04:21  來源:新華網
字號:    

  11年前,22歲的臺灣大學生張穆庭平生第一次去了大陸。幾年後,他寫下一曲《1937》,還貸款300多萬元新台幣,再度跨越海峽在古城南京拍攝同名音樂電視。

  如今,已經工作多年的張穆庭就職于臺灣一家企業,但他一直堅持音樂創作,而讓他更放不下的還是“1937”。

  “1937,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這個在臺北土生土長的年輕人説。

  1937,于中華民族而言,那是一個浸染著血色的年份——“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進入全面抗戰;其後,日本侵略者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而那一年,寶島臺灣已經被日本殖民統治了42年之久。

  對於1979年出生的張穆庭來説,1937年的大陸曾經是歷史教科書裏的一個片段。直到2001年,在北京的一次偶然邂逅讓祖代世居臺灣的他與“1937”不再遙遠。

  “那是在老舍茶館附近的一條衚同裏,我偶然遇到一位老人,聽他講述了自己的經歷,原來他是‘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張穆庭結識的這位老大爺年輕時是秦淮河上擺渡的船工,“南京大屠殺”發生時,因為到外地撐船才倖免于難。當他重回南京,卻再也找不到初戀的女友。後來,老人輾轉來到北京成家立業。

  這是張穆庭第一次如此直接觸摸到那段歷史。從此,這個故事在他的記憶裏再也揮之不去,於是後來便有了那首《1937》。

  “一扁舟,橋下輕劃過,老船工,道盡長江愁。多年後,舊地尋芳蹤,人去樓空,意悠悠。楓橋過,但見雨花樓,渡江口,傷痛泣訴説。墻垛破,遍地滿瘡孔,化歸塵煙,雨水落……”張穆庭以極具中國古典韻味的曲詞,表面書寫個體的悲歡離合,卻痛陳出歷史的宏大敘事。

  張穆庭還為這首歌開設了同名網站,瀏覽量已有數百萬人次。在首頁上,他如是寫道:“仇恨可以放下,歷史卻不能忘記!”為了拍攝《1937》的音樂電視,張穆庭用家裏的房子作抵押向銀行貸款,如今還有兩三成沒有償清。

  “《1937》或許是個偶然,我的動機很單純,就是希望保存那段歷史。”然而,就是這樣的偶然,之前一直在學習創作流行音樂的張穆庭走上了另一條音樂道路。

  那之後,張穆庭又創作了抗戰題材歌曲《殤》,是專為紀念“慰安婦”而寫的。去年,他再次來到北京,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參加了“海峽兩岸青年同唱抗戰歌曲”活動,演唱了新作《長城》。

  在臺灣,張穆庭還成立了以“紀念抗戰”為主旨的“1937藝術聯盟”。眼下,他正在策劃一場兩岸青年同唱抗戰歌曲的演唱會,希望在大陸29所大學和臺灣大學巡迴演出。

  為了這個演唱會,他正四處奔走,尋找資金支援,希望巡演能在今年9月如期從北京“起步”。其中的困難可想而知,畢竟到目前他還基本上是憑著一己之力,至少數百萬元新台幣的經費還沒有著落。

  “很多人説我是‘瘋子’,説我的想法是個‘瘋狂的計劃’。”張穆庭笑著説。

  為了自己的理想,他已經換了好幾份工作。張穆庭是家中的長子,雙胞胎妹妹現在都在美國。“我壓力挺大的,父母已經為我的‘瘋狂’焦頭爛額了。我也想過放棄,可是不行,我還是放不下。”他説。

  張穆庭告訴記者,他的父親是臺灣南投人,母親是基隆人。小時候,他還曾聽外祖父説起家族參加臺灣秘密抗日組織的故事。“不管是《1937》的偶然,還是家族的歷史,我做這樣的人生選擇是有跡可循的吧。”

  “我想,如果能通過音樂的影響力讓更多的人記住那段屬於兩岸的共同歷史記憶,現在所有的承受與付出都是值得的。”張穆庭説。

  在微博上,張穆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以音樂消弭兩岸紛爭,以音樂謀求兩岸和平,一直是我堅持的信念。我相信,音樂不只是娛樂,更承載著和平的使命,並深深影響著下一代的幸福。”

[責任編輯:段方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