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臺灣商人’,我更喜歡別人稱我‘農民、農夫’。”
每天早7點抵達黃河邊“開始下田耕耘”,晚上9點返回市區的家,這是臺商連萬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夫生活。”2003年,他在黃河岸邊承包了一萬多畝灘地,從此“開始親近母親河,打扮黃河”。
記者近日在位於河南鄭州市郊的黃河富景集團(臺灣)看到,這裡有池塘、有蓮藕、有畜禽水産養殖,目光所及花果滿園,綠樹成蔭,很難跟黃河灘聯繫在一起。
“很開心,我是一個農民。”身兼鄭州臺商協會副會長的企業董事長連萬生告訴記者,快樂源於曾經的萬畝荒灘、寸草不生的地方,“如今變成了黃金地,一畝葡萄凈收入超過4萬元人民幣,體現了個人的價值”。
價值是什麼?如果用金錢和事業來衡量的話,2003年之前,連萬生是臺灣一名較為成功的房地産商。據稱,40歲之前就已擁有10億元新台幣的資産。家庭出現一些變故後,他便放棄了在臺一切生意。
50多歲的連萬生當年計劃在此投資時,幾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對,當地村民甚至懷疑“他是腦子進水了”。連萬生認為,反對理由主要有兩點:一是黃河容易發洪水,所有的建設都將毀於一旦,投資血本無歸;二是此地的沙灘地極難栽培草木,收回投資遙遙無期。
“剛來時看到這裡一片荒涼,黃沙、荒化極為嚴重。”連萬生説,自己當時也受到極大震撼,沒想到“母親河”竟然荒涼到這樣的程度,“我覺得,黃河養育了中華兒女,黃河旁邊的土地應該非常肥沃。其次,作為一個炎黃子孫,應該為黃河做一點貢獻。”
包下萬畝荒灘後,連萬生遇到了種種難題。因為荒灘環境惡劣,風沙大,為了保持水土,連萬生用種草的方式來改善土壤,然而,在別的地方種一遍就能成活的草木,在黃河灘上卻要種3至6遍。
“我來這裡不是毀壞黃河,而是親近黃河。”連萬生説,經過多年時間建設,園區變得綠樹成蔭,“我希望通過此拋磚引玉,來吸引更多人共同為母親河梳粧打扮。”
截至目前,連萬生已累計在此投資超過1億元人民幣,並建成集農作物種植、農産品加工及銷售、休閒度假等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型農業觀光示範園區,去年收入6800萬元。
連萬生把園區引入了“臺灣特色”,運用臺灣技術和大陸本土經驗,聯合培育出一種新型有機葡萄品種,每斤售價15元,高於其他葡萄價格的5倍,預計明年達到300畝100萬斤的産能。
“這就是兩岸合作的優勢。”連萬生説,以這種葡萄為例,單在臺灣種植不出來,或單在大陸、在河南也不行,受地理環境和土壤的制約,因此“這是兩岸農業專家合作的結晶。”
連萬生表示,這主要得益於兩岸交流的大形勢。臺灣方面的農業技術成熟,河南是農業大省,雙方互補性很強,農業方面合作潛力很大。希望進一步擴大兩岸農業交流合作,吸引臺灣農民、農業組織和農業企業,來大陸投資創業。
連萬生還帶動黃河岸邊的農民致富,傳授相關育苗、栽培技術給當地專家和農民。據估計,有數千戶農民接受過培訓。每年採摘時節,來自臺灣的農業專家現場指導。
採訪中,有村民表示,這個生態園建成後,很多市區的人逢週末便會過來玩,讓老百姓看到了商機。官員則稱,此舉不僅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更帶動了農民就業。
如今,連萬生最開心的事情就是閒暇時,來到自己的果園,為果樹修剪枝葉,品嘗自己的勞動果實。他説,“我很享受現在的生活,如果可能,我要在這裡幹一輩子。”(記者 李志全)
[責任編輯:楊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