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兩岸情

愛的長征:臺胞與涼山麻風康復村小學的十年情緣

2011年07月27日 16:59:08  來源:新華網
字號:    

  她是一位兩個孩子的母親,在臺北有個溫暖的家;她曾是一位不錯的新聞記者,而且已打算辭職回家相夫教子。然而十多年前,這個叫張平宜的臺灣女人卻一腳踏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麻風康復村,義無反顧地在那外界曾深感恐懼的“山鄉孤島”陪護著一群特殊的孩子一路成長。她常年奔走在臺北和涼山之間,點滴凝聚起兩岸同胞的愛心力量,進行著一場跨越海峽的“愛的長征”。

  她説,自己有兩個家,一個就在涼山。

  麻風康復村的許多孩子説,他們有兩個媽媽,一個就是“張阿姨”。

  割捨不了的情感 執著堅守的承諾

  “問我為什麼能堅持十年,我想,是因為我和孩子們之間割捨不了的情感,他們會不斷地召喚我。”——張平宜

  今年春天大營盤小學開學不久,張平宜照例從臺北來到涼山,看望這裡的孩子們。

  飛到成都,再轉機去西昌,接著驅車一路翻山越嶺,抵達距越西縣城約10公里的大營盤村。十年裏,這條路張平宜來來回回走了不下百趟。

  1999年,當時還是臺灣《中國時報》記者的張平宜,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來到大陸,走訪了四川、雲南境內的6個麻風康復村。

  那些幾乎與世隔絕的窮鄉僻野,那些麻風病人的肢殘與貧病,尤其是康復村裏那一群孩子天真和期盼的眼神,讓張平宜心裏不由自主生出一種“放不下的掛念”,她的人生規劃也就在這掛念中悄然改變。

  “為了讓健康的下一代走出麻風康復村,教育可能是唯一扭轉命運的機會,要有人替他們打開一扇希望的窗口。”第二年,張平宜就做出了身邊人都無法理解的決定——離開打拼多年的新聞界,專心投入針對兩岸麻風病人群體的公益行動。之後,她的足跡延伸到了粵、川、滇等地20多個麻風康復村,張平宜的腳步,最終停駐在了大營盤。

  至今,她仍清晰地記得,第一次來的那天,也飄著雪,空氣冷冽,學校僅有的一位老師王文福領著一群衣衫襤褸的孩子站在村頭。

  那時的大營盤小學,就是兩間破敗的平房,幾扇木窗上早已沒有了玻璃。

  “在教室裏,我看到一個站著上課的孩子,那張可愛的臉龐深深打動了我。”張平宜説,“我根本沒想到會堅持十年,一開始只是想蓋一個好一點的教室,讓孩子們都可以坐著上課。”

  回到臺灣,張平宜就開始募款,6間教室和2間生活用房很快就建成投入使用了。

  最初的承諾完成了,然而張平宜發現自己停不下來了。她説,為了那些孩子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去做。

  之後,張平宜陸續又籌資建起了2層的學生宿舍樓和3層的教學樓。加上修建廁所、衛浴設施、綠化校園、解決用水問題等,她在這所小學的硬體設施建設上共投入了約190萬元人民幣。

  在張平宜積極投入與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如今的大營盤小學早已“脫胎換骨”,教學及生活設施一應俱全,教師也增加到了12位。據校長羅桂平介紹,學校現有學生207名,不僅有大營盤和其他麻風康復村的孩子,連過去對大營盤抱有恐懼甚至歧視心理的鄰近村子,也有不少孩子來此就讀。

  小學基本步入良性軌道,這個風風火火的幹練女人又希望循“公辦民助”方式,續辦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面向全涼山州18個麻風康復村招生。

  “參與了孩子們的成長,就會不斷聽到他們的召喚。”張平宜説。堅守十年,只為了一個承諾,張平宜犧牲了多少與家人相守的時間,還把家人也“拉了進來”。為了讓初中畢業的孩子擁有一技之長,她在青島弟弟開辦的臺資企業裏辦起了職業培訓班;第一次踏入大陸麻風康復村時,她的小兒子只有3個月大,而孩子上學後常常利用假期跟她走進大營盤,當起了小志願者;在美國生活多年的大姐也加入了志願者團隊,幫孩子輔導英文;她創辦的“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會”在臺北的辦公室就設在丈夫的診所樓上……

  “大營盤的故事已不知不覺內化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掌握了我的悲歡。”談及此,張平宜忍不住紅了眼眶。

  陪伴成長的“準媽媽” 改變命運的“領航員”

  “是張阿姨改變了我的人生,我能感受她對我們的那份愛,那真的是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學生藥布

  張平宜來大營盤之前,這個人口逾千的村子從未出過一個小學畢業生。直到2005年,大營盤小學終於有了第一屆畢業生,16名孩子順利升入了鄰近中學。

  第一屆畢業生拉且的父母都是麻風病人,家中行五的他和幾個哥哥姐姐在張平宜來之前都只念到一二年級就輟學了。

  那時,拉且和村裏許多孩子一樣,幾乎終日在鄉間放羊。“張阿姨來了之後,我跟爸爸説:‘我不要放羊,把羊賣了,我要上學’。從我開始,弟弟妹妹都讀書了。”

  18歲的阿沙今年上初二了,這個帥氣的高個男孩希望能繼續念高中,將來做個體育老師或是報考軍校。但是,他在初一時曾經動過放棄學業的念頭。

  “那時,很多人跟我説,我這麼大了,家裏又一無所有,還繼續讀書,將來要怎麼生活。張阿姨發現了,給我做心理輔導,讓我想通了,決定堅持下去。”阿沙説。

  十年來,張平宜在大營盤開辦午晚餐,設立獎學金,為初中生提供生活補助,為外地學生提供交通費,還安排專人駐校陪護。

  隨著孩子們陸續完成初中學業,張平宜又著急了。這些孩子普遍就學晚,初三時大都已是二十歲上下,加上教育基礎偏差以及家庭貧困等原因,他們很難再升學,但要立刻直面社會,他們準備好了嗎?在她看來,麻風康復村基本告別了醫療康復,最需要的是社會康復;而這裡的孩子不止需要知識教育,更需要精心的生命教育。

  為了幫助孩子們離開學校後能更好地融入社會,2008年張平宜利用弟弟在青島的臺資企業辦起了職業培訓班,為大營盤的大孩子提供半工半讀的機會。如今在青島,大營盤走出來的孩子們和來自雲南、山西、山東等地的麻風病人子女一起,白天在車間學習技能,晚上學習英語、國際貿易、電腦設計等課程,每個週六晚上還有他們最喜歡的電影賞析課。週日休息,很多孩子還結伴到城裏選修感興趣的成教課程。

  “我們不是淘‘珍珠’,我們的孩子們是普通的‘貝殼’。別人可能更關心他們能不能上高中、念大學,而我的目的是讓他們真正有能力回歸正常的社會生活,都能成為快樂的人。”她説。

  拉且和木牛現在已從職訓班畢業,成為了這家臺資企業的正式員工,還都考取了焊工證。木牛説:“爸媽那一代沒有機會學習知識、接觸外界,更沒有辦法讓我們走出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張阿姨來了,她帶來了改變和希望。”

  張平宜不大愛談論自己,而每每説到大營盤孩子的性格、故事,她卻聲情並茂:阿木最能存錢,還常常寄回家鄉給爺爺補貼家用;藥布學東西最快,但是心氣太高,不夠腳踏實地;現在讀高中的4個孩子裏,女生嘎嘎最有可能成為大營盤的第一個大學生……

  “我們的孩子都是很棒的!”只有母親的眼裏,才會有這樣的自豪。而父母都已過世的阿沙對記者説:“在我心裏,張阿姨就是媽媽。”

  “學校就是我在越西的家。”張平宜在總結過去一年的文章裏寫道:“又是從年頭忙到年尾,遊走在涼山和青島之間,臺北的家變得有些遙遠了。”

  兩岸愛心的凝聚 大營盤故事的延續

  “我常和孩子們講,張阿姨和我們所有給予他們愛的人都不需要他們回饋什麼,而是希望他們將來能把自己的愛再傳遞給更多的人。”——臺灣志願者葛淑玲

  回望往昔,讓張平宜常常感慨的是,她並不是一個人在奮鬥,有越來越多來自兩岸的愛心人士不斷參與到大營盤的“支教”事業中,成為了她的親密夥伴和堅實依靠。

  為了大營盤小學第一次的擴建,張平宜花了數月時間義賣蠟燭,籌集到30萬元人民幣。這幾年,張平宜很少再賣蠟燭了,因為臺灣各界捐贈的實物種類日益繁多。在青島職訓班的一間屋子裏,記者看到一位臺商剛剛寄來的數十箱贈品,當年“賣蠟燭的女人”又計劃著組織孩子們利用週末進行義賣。

  張平宜和大營盤的故事背後,便是這樣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愛與力量。

  大營盤小學設立的獎學金,是由臺灣一所麻風病康復院——樂生療養院的老人們捐資建立起來的。張平宜告訴記者,當年樂生療養院病友們的孩子都被外界領養,每個月由慈善團體帶回來一次。“父母在臺下,孩子在臺上。看著自己的孩子卻不能擁抱,父母無不淚流滿面。”她説,“老人們聽我講了大營盤故事,都很感動,爭相解囊。到現在,這個獎學金已經鼓勵了七八屆的學生了。”

  在大營盤小學和青島職訓班,記者都見到了正在服務的兩岸志願者,他們以“接力”方式負責照顧和輔導孩子們。而每年夏天的“兩岸志工營”,更是成了大營盤最熱鬧的“節日”。

  葛淑玲,是眾多志願者中的一位。2004年曾離開過了一段時間的她,因為始終放不下這裡的孩子,不久前又回到了大營盤。

  “我永遠也忘不了那次走時的情景:我趁著上課時間離開,但在上車的一剎那,孩子們從教室裏衝了出來。他們哭了,有的還喊著‘葛阿姨’。我完全控制不住情緒了。我當時就默默承諾,一定要再回來,因為我欠他們一個擁抱。”説著,這位臺灣女孩哽咽了。

  現在,愛在大營盤孩子們的心裏發出了芽。正在上初中的鐘靜希望將來能考上師專,畢業後到偏遠地區去教書。木牛則對記者説:“我要做一個‘手心向下’的人,只要有機會,我也希望盡力去幫助別人。”

  2009年夏天,臺灣遭遇“莫拉克風災”重創,在青島半工半讀的孩子們主動捐出部分實習工資。拉且和沙馬説,過去他們不知道臺灣在哪,直到遇見了“張阿姨”。希望有一天能夠去一趟臺灣,見見那些幫助過大營盤的好心人。

  從臺北到涼山,愛心跨越了海峽隔阻,跨越了千山萬水,不斷傳遞、凝聚著,讓“張平宜們”與麻風康復村孩子共同的夢想一一成真。(記者 陳鍵興 章利新 孫陽)

[責任編輯:趙婧]

相關內容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