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兩岸情

海峽兩岸的南音情結

2011年01月30日 14:25:25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網福州5月8日電(記者任沁沁 胡蘇)每當夜幕降臨,在南音發源地福建泉州,總有民間南音樂團的演出,絲絲縷縷的南音悅耳動聽,撥動著這座文化名城的心弦。

  南音,又常被稱為“南管”,是保存中國古代音樂文化最豐富、最完整的樂種之一,因樂律、樂器、樂譜、演唱形式均保留了古樂遺制而被稱為音樂文
化的“活化石”。

  “南音發源於中原,保留、發展、成熟于泉州,廣泛流傳于閩南語區域,並隨著閩南人漂洋過海、遠播他鄉。”泉州市文化局副調研員、市文聯副主席蔡湘江説,“在臺灣及南洋群島等地盛行的南管文化,和泉州南音有著深厚的淵源。”

  1991年,因為南音而與海峽對岸結緣,泉州王心心以“下嫁南管”的心情,遠嫁海峽對岸,成為臺灣南音“漢唐樂府”掌門人陳美娥的嫂子。遠離家鄉和父母親人,王心心通過南管撫慰心靈。

  2002年,王心心的“心心南管樂坊”面向社會招生,王心心集中精力在教學、培養聽眾上,並努力創新臺灣南管。她在傳統曲目《昭君出塞》中,融入現代舞的肢體動作、劇場的氛圍、南管的音樂。

  “每年泉州都要接待‘心心南管樂坊’等臺灣南管演出樂團,兩岸南音團體在共同的合作演出中,交流藝術心得,促進兩岸南音文化的共同發展,非常愉快。”蔡湘江説。

  “這些年,從大陸到臺北,從音樂到心間。南音連接著我的故鄉和臺灣,也連接著兩岸民眾熱愛音樂的心靈。”在電話採訪中,王心心動情地説。

  從王昭君到楊貴妃,“心心南管樂坊”演出的諸多曲目來自中國歷代經典,悠揚婉轉如泣如訴,聽眾置身其中,如回漢唐。

  跨過淺淺的海峽,王心心已在臺灣度過18年。“海峽隔斷的是地理,隔不斷悠悠的南音,以及兩岸民眾對藝術的共同熱愛。”王心心説,這就是一直以來,緩解她思鄉之苦最有力的精神支柱。

  實際上,南音只是泉臺民間文化交流的一部分,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歌仔戲、提線木偶戲等流行于閩南語區域的戲種,都在民眾文化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據不完全統計,2000年來,泉州先後有35批次898人次赴臺進行文化交流,臺灣有42批次876人次到泉州交流演出。雙方在戲曲、宗教、文物、民間信仰、民俗、書畫、學術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廣泛的交流,並建立起相應的聯繫、合作渠道,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記者在泉州時,正值臺南市文化觀光處處長許耿修率團參加交流活動。許耿修表示,從文化上看,兩岸民眾同根同源同心。兩岸可以共同進行一些文化課題的研究和開拓,南管就是一個重要的項目。

  許耿修舉例説,南管在臺灣有了一些創新的發展,成立於上世紀80年代的“漢唐樂府”培訓音樂演奏演唱及演藝人才,開拓國際市場,在傳統架構中注入現代劇場元素,為南管界注入活力。“相信‘南音之都’泉州一定會走出一條復興南音的路子。”

  “希望社會各界都來關心南音事業,認識南音的歷史、藝術、民族價值。”南音愛好者、泉州晉江的楊仁華老人説,依靠企業、華僑等捐資而得以生存和演出的民間南音樂團,需要內部的改革和創新,真正發揚光大南音這一古老樂種。

  “泉州南音和臺灣南管,悠揚飄揚在淺淺的海峽上,希望純凈、清新的南音,能傳遞愛,傳遞文化。”王心心説。

[責任編輯:許雯]

相關內容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