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血脈相承 往來密切
自從明末南靖向臺灣大批移民以後,南靖與臺灣兩地宗親聯誼往來從未間斷。祖宗在南靖的臺灣各姓氏家族,歷代均回南靖尋根謁祖,南靖祖地宗親也到臺灣探訪親族,兩地家族聯修祖祠、祖墓、族譜和祭祖活動,彼此之間存在著比較穩定的多種形式的經濟文化聯繫。這在兩地族譜文獻中有大量記載。
書洋曲江世英堂張氏族譜記載,臺中縣宗親逢年過節就寄銀兩回鄉,祭祀祖宗。1947年,臺中市的張春亭、張昭德、張蓋丹等宗親來信,説要籌資回鄉,重修世英堂祖祠,後因時局變化,未能如願。
梅林光裕堂魏姓族譜記載,明末清初,魏姓族人有315人遷徙臺灣。主要分佈在臺北、桃園、臺中、彰化、南投、嘉義、雲林等地。有的甚至記到街道門牌,如“員林郡員林街睦宜莊鋪”、“稅興街目義莊埔頭”等。彰化縣員林鎮的魏德修、魏德進經常寫信回祖地。梅林的魏旺基於1936年去員林探望胞弟魏和基和侄兒。返回時,魏德修和他一起回到祖地,在梅林泰和樓辦酒席36桌,宴請族親,報答祖恩。
梅林種德堂王氏族譜記載,有承公派下九世三房仕政的後裔,遷居臺灣後,家業興旺發達。清道光年間,南靖宗親宣信去臺灣探訪宗親時,他還派族親捐了大筆龍銀,請宣信帶回祖地,用以購置水田,出租收谷,以備每年清明祭祖和修葺祖祠、祖墳的開支。清同治八年(西元1869年),居住在臺灣府牛埔仔座光裕堂三房派的嗣孫,捐了184個大銀,讓去臺灣探親的觀煉帶回祖地,用這些銀元重修祖祠種德堂。族譜中還記載著臺灣捐銀宗親朝輝、阿賜、基山等18人的芳名。
種德堂王氏家族第二十一世孫王幸德、王文德兄弟,至今還保存一本紙質發黃的旅臺日記。這本日記是幸德、文德兄弟的父親王新苤,在1927年11月去臺灣拜訪宗親的日程要事記錄,是十分難得的珍貴資料。它為後人了解兩地宗親交往的歷史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1949年以後,由於歷史原因,兩地宗親往來中斷。1979年以後,南靖與臺灣的經濟文化關係逐漸恢復,1987年臺灣當局開放探親以後,南靖籍臺胞掀起尋根謁祖熱潮。到2008年底,全縣共接待尋根謁祖、投資考察、文化、宗教交流、旅遊觀光的臺胞一萬餘人次,先後有簡(書洋、梅林)、呂、蕭(書山派、鬥山派、涌山派)、魏、王、邱、張(書洋塔下、曲江、南歐、石橋、船場集星、南坑南塘)、劉(書洋下坂、南坑村雅)、黃(書洋上坂、和溪樂土)、徐、童、林(和溪林中、林坂、船場梧宅)、賴(書洋文峰、船場梧宅、南坑葛竹)、曾、邱、吳、沈、陳、董、李(書洋下坂、楓林、船場鼎寮)、石、郭、遊、尤、莊、鄧、諶等30多個姓氏的臺胞在南靖找到了“根”。回到祖地的臺灣宗親積極捐款支援家鄉發展經濟和教育文化事業,據統計,他們共捐資人民幣1000余萬元,用於修祖祠、祖墓、族譜,辦教育,鋪橋築路等公益事業。
[責任編輯:高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