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臺人遷靖 創辦企業
臺灣人移居南靖始于1920年,當年,臺灣富翁李忠儀在南靖靖城投資創辦展南農場,從臺灣雇來8位農民做長工,短工就地雇請。展南農場在大房、草前、天口、徑里等村購置數千畝土地,種植水稻、龍眼、荔枝、芒果等糧果作物,養有耕牛400頭。1940年被民國政府接管,改名浮徑農場,仍以臺灣人為長工。1946年,農場退還業主,又恢復為展南公司,當年共有水旱田5712畝。1949年8月,展南公司解散,所雇長工就地落籍。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臺灣回歸祖國後,有少數臺灣人為逃壯丁而來南靖,或從軍後解甲落籍南靖。
1990年底,南靖縣實有臺灣省籍人口92戶、227人,其中第一代臺灣省籍遷南靖開基祖尚存32人。到2008年底,全縣有臺籍同胞140戶,395人,其中第一代的8人。
靖臺兩地“語同音,歌同調,俗同風,食同好,文同源,祖同宗”,兩地文化習俗一脈相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靖臺兩地人民同祖同宗。南靖籍臺胞絕大多數還保持其郡望、堂號、祖訓,以示想念祖地,不忘本源。如臺南縣有一座與書洋塔下“德遠堂”同名同宗,建築風格又一模一樣的張氏祖祠。它是1870年德遠堂第二次維修,旅臺張氏子孫派人專程回鄉捐款,特地丈量了德遠堂的建築規格,臨摹了壁畫和牌樓、匾額、石柱上的題詞,回臺南後興建的。海峽兩岸的“三山蕭氏”(書山派、鬥山派、涌山派)興建了許多表記血緣的宗廟、祠堂,供奉著同一祖宗。南靖縣書洋鎮有奉祀書山派、鬥山派共同始祖蕭積玉的“芳園祠”,臺灣彰化縣社頭鄉社頭村的草卑基,也有一座供奉蕭積玉的“芳園祠”;書洋山下村有奉祀書山派肇基始祖蕭奮的“書山祠”,祠堂里懸挂著“書山荒作”的大匾,彰化縣田中鎮頂潭里也有一座“書山祠”,坐向、建築樣式與書洋“書山祠”一樣,祠堂里懸挂著“遠紹書山”大匾。書洋鎮田中村有一座“深丘祠”,彰化縣舊社村也有一座“深丘祠”,供奉書山派六世祖蕭仕鼎。鬥山派蕭姓在書洋來溪村建有一座“鬥山祠”,彰化縣社頭鄉埤頭村也有一座“鬥山祠”,兩座祠堂共奉鬥山派蕭姓肇基始祖蕭細滿。涌山派蕭姓在金山鎮霞涌村建一座“四美堂”,祭祀肇基始祖蕭孟容,南投縣南投鎮仁美里、嘉義市北社區、南投市,也有涌山派蕭姓興建的“南興祠”、“孟容公祠”和“邦炳公祠”,供奉的也是蕭孟容及其派下的列祖列宗。一些南靖移民開發的南靖鄉村,至今還用南靖祖地命名。在臺灣各地鄉社,山野到處可見根在南靖標記的墳墓,到處都有出于南靖的姓氏祠堂廟宇。二是靖臺兩地人民語言相通,風俗習慣相倣。旅臺同胞絕大部分都是講閩南話,與南靖方言腔調基本相同,祭祖、年節習俗也相同,甚至連菜譜都是一樣的。三是兩地宗教信仰相同。南靖籍臺胞所信奉的神明,大都是從他們的祖籍地之寺廟帶來香火或神像,到臺灣以後,興建殿宇供奉起來的。如南投縣草屯鎮月眉厝龍德廟所供奉的保生大帝神像,就是林氏先民于清初遷移臺灣時,從家鄉南靖縣和溪鎮“慈濟行宮”帶去的。
[責任編輯:高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