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民意代表走進千年岳麓學府

時間:2009-02-23 17:10   來源:SRC-423

 

“惟楚有材,于斯為盛”,岳麓書院大門的對聯吸引了眾多的臺南參訪團成員駐足(李傑 攝)

 

 

  台灣網2月22日長沙消息 人文湘楚,山水湖南,二月的長沙春寒料峭,今天上午,來自臺南市的民意代表參訪團成員冒著濛濛細雨,興致勃勃地參訪了仰慕已久的千年學府麓書院,,親身感受源遠流長的湖湘文化。

  今天是臺南市地方民意代表來湘參訪活動的第一天,一場如絲細雨更使溫度又下降了幾度,對於昨天在家鄉還穿著短袖衫的臺南市客人來説,溫度不免有些低,但是參訪團員們的熱情卻絲毫未受影響,參訪團團長、臺南市地方民意代表李錦泉説:湖南是個“麻辣”的地方,一下飛機就感受到當地人好客的熱情,所以會完全忘記寒冷的天氣。

  “惟楚有材,三湘弟子遍天下;於世無偶,百代弦歌貫古今”。近百年來,湖湘文化對於中國近代史的影響之巨不言而喻。清末力挽狂瀾的中興名臣曾國藩,新中國的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等人,不僅籍貫都在湖南,而他們身上,也無一例外地具有湖湘文化的鮮明烙印。而提起湖湘文化,便不能不提岳麓書院。

  岳麓書院始建於976年(宋太祖開寶九年),初期以其辦學和傳播學術文化而聞名於世。元代以後,學院雖遭屢毀屢建,時廢時興,歷經滄桑,仍不輟優良學風,綿延千年而余脈未絕。培育出王夫之、陶澍、魏源、左宗棠、曾國藩、胡林翼、郭嵩燾、楊昌濟,李元度、沈藎等等眾多英才雋士,更有大批愛國先驅如黃興、陳天華、鄧中夏、蔡和森等都求學於此。毛澤東青年時也曾寄居於書院半學齋。

  近年來,著名作家金庸、余光中、臺灣的星雲大師都曾經在岳麓書院講學,進行文化交流活動,岳麓書院不僅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史的一個縮影,更體現著一種士文化的精神,岳麓山文化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中最博大精深、燦爛輝煌的一頁。

  走進底蘊深厚的岳麓書院,只覺格局典雅古樸,氣勢雄偉端莊、竹木蔥蘢幽深,仿佛呼吸的空氣裏都有悠悠書香。面對美景當前,參訪團成員對每一處古跡都興致盎然,不僅認真傾聽導遊的講解,還紛紛在宋真宗手書“岳麓書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乾隆御賜匾額“道南正脈”、清刻朱熹“忠孝廉潔碑”前合影留念。很多人更是為書院內文采斐然、字字珠璣的對聯驚嘆,而曾作為送給宋楚瑜禮物的《岳麓書院學規》碑刻更是吸引大家駐足良久,吟咏之餘還在誦記。參訪團員都認為,感受到先輩學者的足跡,是非常幸運、非常珍貴的閱歷,這種文化上的感染力,也許正像書院內的對聯所説的一樣,“教同化雨綿綿遠”。

  “參訪岳麓書院仿佛有一種‘朝聖’的感受,”臺南安平區民眾服務站理事長方聯貴是第一次踏上湖南的土地,他告訴記者,自己來訪之前曾做過功課,上網查閱了湖南文化相關資料,以前從沒想到能來到朱熹曾經講學的地方,所以來書院之後心裏非常歡喜,也備感親切與驕傲,仿佛無形中受到了文化熏陶。

  臺南市湖南同鄉會理事長謝世聞先生,是臺灣著名作家李敖的大學同班同學,也是本次參訪團的榮譽團長,他表示,像岳麓書院這種地方不應當只看風景,更應該看內涵,湖湘文化的影響力不可輕視。

  臺南市水仙裏里長、臺南市幼兒教育發展協會秘書長李淑鈴接受記者採訪時候表示,來參訪主要是想了解考察當地幼兒園的情況,參訪湖南美景有很多難以言喻的感受在心裏,一進岳麓書院,就感受到一種書卷氣和文化韻味,中華文化有5000多年曆史,古人的智慧、我們的老祖宗創造的優秀文化遺産令人驚嘆。她並希望湖南人能多到臺灣去交流溝通,互相感受一下對方獨特的文化氣息。

  本次活動由湖南省臺辦主辦,來湘參訪團以臺南市議員李錦泉先生為團長,由近40名臺南市議員、里長組成。明天參訪團成員將參觀長沙市芙蓉區西湖社區,與當地居民及社區工作人員面對面進行交流。(李傑)

 

 

 

 

臺南市地方民意代表、里長參觀岳麓書院(李傑 攝)

分享到:
編輯:朱媛媛

相關新聞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