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索殘缺 湖南常德臺辦助臺胞找到失散65年親人

時間:2013-03-20 18:34   來源:台灣網

顧介儒、顧仲儒給常德市臺辦送來錦旗。(圖片來源:常德市臺辦)

  台灣網3月20日常德消息  日前,常德籍臺胞顧介儒、顧仲儒兄弟倆在常德市鼎城區臺辦的大力協助下,來到常德與其失散60多年的大陸親屬幸福團聚,這一大家人半個多世紀的相思夢終於畫上了一個圓滿句號。

  事情還得從60多年前説起。

  顧介儒、顧仲儒的父親顧仕夫出生於原常德縣(現常德市鼎城區),後來參加國民黨軍隊並於1948年去到臺灣。從此,顧仕夫便與家鄉的親人失去了聯繫。到臺灣後,顧仕夫成了家,生育了顧介儒、顧仲儒兄弟倆。隨著年齡的增長,顧仕夫對大陸親人的思念之情與日俱增。雖日思夜想,但卻始終無法與大陸親人取得聯繫。到了晚年,顧仕夫思念家鄉的心情更為急切,經常獨自一人來到海邊,隔著茫茫海峽遙望對岸那片生他養他的故土。由於思念過度,老人一病不起。彌留之際,老人一再叮囑兒孫,一定要想方設法找到故鄉的親人,與他們團聚。

  為了完成老人的遺願,早日與故土親人團聚,顧仕夫的兒孫們依靠著老人留給他們的一些殘缺不齊的線索,踏上了茫茫的尋親之路。

  顧家兄弟曾聽父親提起,他們的祖籍在原常德縣明德鄉。

  循著這條線索,2012年7月,顧仲儒輾轉找到了鼎城區臺辦的聯繫方式,並打電話希望能求得幫助。區臺辦副主任魏祖梅聽完顧老先生的故事,非常感動。出於工作職責和對顧老先生一家千里尋親這份情誼的敬重,魏祖梅暗下決心一定要幫他們實現與大陸親人團聚的夢想。

  經過多方查證得知,明德鄉是民國時期的行政區劃,現已分散到多個鄉鎮。魏祖梅相繼到公安局、檔案館等單位進行了查詢,都沒有找到有用的線索。尋親之路一時陷入僵局。

  姓名是變化的,但輩分是不變的。多年的對臺工作應驗,讓魏祖梅想到了用輩分查詢這個辦法。於是,魏祖梅通過QQ詢問了顧仲儒的輩分。顧仲儒告訴她,依稀記得小時候父親曾經講到過他們是“孔”字輩。魏祖梅隨即打開去臺人員名冊,眼睛在顧姓人員名單中所搜。忽然,有個叫“顧孔章”的名字映入她的眼簾。她馬上詢問顧仲儒是否認識顧孔章這個人。顧仲儒欣喜地告訴她,他在臺灣有一個堂姐叫顧孔章,小時候兩家還有來往,但長大後也失去了聯繫。得知這一消息,魏祖梅迫不及待地打開了顧孔章的檔案,上面清晰地記載她曾于1996年回鄉找過她的侄子——家住鼎城區白鶴山鄉卸甲洲村一組的顧德建。魏祖梅又馬上聯繫顧德建。顧德建稱,他家有一本顧氏族譜,對顧仲儒的祖父和父輩,他有印象。魏祖梅隨即趕往卸甲洲村,找到了顧德建。根據族譜記載,顧仕夫果然就是從這個顧姓家族走出去的。魏祖梅還了解到,顧仕夫有個妹妹叫顧珊珊,上世紀60年代遷居到了常德的德山,曾經在一個酒精廠上班,後來就沒有了音訊。顧仲儒的父輩中,可能只有她健在了。

  為了幫顧家兄弟找到姑姑,魏祖梅通過向公安局申請,在公安戶籍內網中終於找到了顧珊珊的資訊。

  當魏祖梅把這些消息通過QQ告訴顧仲儒時,顧仲儒久久沒有反應,過了良久,他才發來一句話,“如我父親地下有靈,一定可以安息了!”

  早春的常德鶯飛草長,柳綠花香。

  2013年3月5日,顧介儒、顧仲儒兄弟倆終於回到了一直讓他們魂牽夢繞的故土。在姑姑顧珊珊的家中,一家人熱淚盈眶,緊緊擁抱。當顧仲儒拿出他父親遺留下來的一封家書和幾張父輩的照片時,顧珊珊更是泣不成聲。整個過程中,顧介儒手中的錄影機一刻不停地開著,他要把這一路的所見所聞帶給他在臺灣的親人。

  至此,這分離了整整65年的一家人,終於又團聚了。(台灣網常德市臺辦通訊員 薛安團)

   瀏覽更多各地涉臺新聞

分享到:
編輯:郭慶娜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