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畫家劉興欽的“三變”

時間:2013-10-30 13:45   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10月30日武漢消息 和臺灣著名畫家劉興欽的相識有些偶然。日前,第10屆湖北武漢臺灣周舉辦項目簽約儀式,邀請來自臺灣的部分嘉賓見證。我被安排在第5桌上當東。第5桌上最活躍的嘉賓是黃燕鳳女士。今年5月27日,省主要領導率湖北寶島文化交流之旅代表團抵達臺灣,在高速公路湖口休息站,隨機走進了黃燕鳳的“阿妹姐發糕店”,正巧遇上在此巡店的黃燕鳳。得知黃燕鳳祖籍福建漳州,省主要領導説,黃姓的源頭就在湖北武漢的江夏區,歡迎黃燕鳳帶家人和朋友一起到武漢走走看看。8月中旬,黃燕鳳的一雙兒女,應省臺辦邀請來湖北參加了夏令營。10月初,黃燕鳳收到了本屆臺灣周的邀請函,她帶著幹爸和讀研究生的大女兒來參加臺灣周。黃燕鳳的幹爸就是年近8旬的畫家劉興欽先生。

  劉興欽先生1934年出生在臺灣新竹縣橫山鄉大山背村的貧苦農家。畢業于臺北師範專科學校,小名叫“阿欽”。1954年開始畫漫畫,已出版漫畫書200多本;1971至1979年從事發明工作,獲得140多項島內專利和43項國際專利;1991年後,又潛心創作出鄉土題材的水墨畫300多幅。

  劉興欽先生身穿紅色外套,係著印有自己漫畫圖案的“專利”領帶,拄著拐杖,精神矍鑠。交談中,朋友介紹我是寫過100多個“鄉巴佬”故事的鄉土文學作家,關注鄉土的劉先生很高興與我交流起來,向我贈送了他的畫冊、漫畫領帶和臺灣作家陳長華為他撰寫的傳記《童心創意劉興欽》。我很快讀完了有關劉先生的傳記,品味再三,我感到劉先生的藝術之路有“三變”:

  把點子變成漫畫。劉先生出生在閉塞的小山村,起初並不知道什麼是漫畫,他在臺北擔任老師後,發現許多孩子迷戀一種巴掌大小、描寫神仙鬼怪的連環畫小人書,有些學生受小人書的影響,甚至背著包袱上山去尋找神仙鬼怪。面對這種不良風氣,教育部門和學校下令禁止學生看小人書。劉興欽便向校長建議“以毒攻毒”,畫一本教導學生不要看描寫神仙鬼怪小人書的漫畫書。校長將信將疑,劉興欽説幹就幹,就著小油燈和破桌,創作了他的第一本漫畫書——《尋仙記》,大受歡迎。出版社寄給他1000元稿費,不僅讓他一夜成名,也解了他的生活困難。以後的年月裏,劉興欽出版了“丁老師、小聰明、阿三哥、大嬸婆、機器人”等系列漫畫書,書中人物均為他當時所遇見的人、事、物,反映出當時民眾的生活狀況。據説,“大嬸婆”就是劉興欽母親嚴六妹的化身,為客家傳統婦女;“阿三哥”也有他自己的影子。

  把漫畫變成創意産品。1971年,劉興欽的《機器人》一書在臺灣暢銷。有一天,他接到一個學生的電話,質疑書中所描繪的無所不能的“機器人”,認為是劉興欽“瞎吹牛”,劉興欽給孩子解釋,孩子無論如何不能接受,除非劉興欽做個機器人給他看看。劉興欽秉持“寓教于樂”的理念,發明瞭一個教人讀書的“機器人”,起名為“自動學習機”。1970年代,劉興欽憑藉“自動學習機”的專利,獲得600萬新台幣的進賬。以後的7年當中,劉興欽圍繞漫畫作品,推出了140多件專利産品,還有一些生活中的小發明,如“萬年自來免削鉛筆”、“集水雨傘”、“丁字型冷熱水龍頭”等等。漫畫和專利産品,成就了劉先生漫畫家、發明家的名頭,讓他有了“吃點子的人”的雅稱,也讓他衣食無憂。

  把創意産品變成鄉親的飯碗。1991年,劉先生全家移民美國,為解思鄉之苦,他創作了300多幅臺灣農耕文明時期的鄉土民俗畫。在我看來,這些水墨畫代表了劉先生藝術的最高成就,也讓劉先生的赤子情懷展露無遺。1980年代以來,在劉先生的家鄉新竹縣橫山鄉,與大山背村相鄰的內灣村,隨著禁伐原木、煤礦停産和年輕人外出謀生,村子逐步開始衰敗,經停內灣村的鐵路“內灣線”,鐵路部門也打算拆除。1999年,劉興欽有感於故鄉的養育和恩惠,主動為故鄉獻計獻策,進行文化創意設計,打造以鄉村觀光旅遊為主的新型産業。他免費提供漫畫給家鄉展示,提供他筆下的“大嬸婆、阿三哥、小聰明、機器人”等漫畫人物造型,給內灣村作公益形象使用。在內灣村,電線桿、指示牌、店家招牌上,處處可見劉先生的漫畫人物,伴你遊遍內灣。像洗手間,由阿三哥、大嬸婆來區分男女,增添了趣味。在商店,還有劉興欽所提供的客家功能表——大嬸婆私房菜,讓來到此地的遊客,重拾舊時記憶。在內灣,劉興欽和他的 “大嬸婆”一樣,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也是內灣的觀光旅遊推手。內灣還建有“劉興欽漫畫暨發明展覽館”,入口處有滿滿的漫畫人物相迎,館內陳列著各種漫畫與特色商品。假日裏,劉興欽的學生不定時到內灣舉辦漫畫展覽,並免費替遊客當場素描。由此,內灣商圈得以活絡起來,“內灣線”營運也隨之有了起色,風華再現。

  臺灣畫家劉興欽靠著“三變”,趟出了一條“另類”的藝術新路!

  嗨!俟藝術家和有心人察焉、鑒焉?!(台灣網湖北省臺辦通訊員 涂陽斌)

分享到:
編輯:李瑞艷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