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強 農業興

時間:2011-08-04 09:19   來源:河南日報

  ——我省夏糧産量再創歷史新高述評之三

  糧食好收成,科技當先行。

  天還是這片天,地還是這塊地,我省小麥在大災之年實現連續9年增産,科技發揮了重要作用。沉甸甸的麥穗,凸顯出科技支撐的巨大力量。

  實踐證明,科技,是糧食生産強力的“助推器”,是打開夏糧連年豐收之門的“金鑰匙”。我省正探索建立的以良種推廣、科技入戶、高産創建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不僅促進了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也折射出農業管理方式和政府職能的不斷轉變。

  良種推廣:釋放增産力量

  一項技術能夠帶來一場革命,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

  在延津縣司寨鄉平陵村,村委會副主任張文明告訴記者:“我家種了10畝地,6月交售了10980斤小麥。” 張文明選用的小麥種子,是近年來在我省不斷推廣的“鄭麥366”。

  推廣三年來,“鄭麥366”在全省各地萬畝示範方的測産結果都在1100斤以上;千畝高産示範方的産量在1200斤以上,百畝超高産攻關田的産量在1300斤左右。2010年度,該品種種植面積突破1000萬畝,其中僅河南省收穫面積就達到815萬畝,2011年達1100萬畝以上。

  良種作為農業生産的首要物資,在糧食增産中發揮著重要的科技支撐和引領作用,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和物質基礎。我省把培育良種作為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方面,充分發揮農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優勢,啟動了優質高産小麥新品種選育推廣等重大科技項目。

  如今,一個由國家隊、省級隊、地方隊和農民育種專家組成的農作物品種育種攻關隊伍已在我省形成。以許為鋼、茹振鋼等為代表的小麥育種專家享譽省內外。

  如今,鄭麥9023、百農矮抗58、鄭麥366等一批優質高産品種,不僅成為河南小麥增産增收的“主力”,而且在全國許多省份“開花結果”。

  每年麥收前夕,我省舉行的小麥良種觀摩比賽,都意味著有新的優良品種即將誕生。

  6月初,南陽、洛陽、商丘等地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高産“對決”賽。由省農科院小麥研究中心等10家單位承擔的“超級小麥新品種選育與示範”項目選育的良種,進行了實打驗收。鄭麥7698、洛麥23、平安8號等6個小麥新品種畝産均超過1400斤,商丘鄭麥7698以畝産1512斤的傲人成績,成為優質小麥高産“狀元”。

  每一次小麥良種的更新換代,都釋放出巨大的增産力量。

  統計顯示,我省小麥品種已經過10次更新換代,平均畝産已由1949年的不足100斤,增加到目前的近800斤,最高畝産可達1512斤。小麥良種覆蓋率近100%,對小麥生産的科技貢獻率在50%左右。

  有關專家認為,在種植面積難有較大增加,勞動力等要素投入邊際收益遞減的情況下,糧食産量增加和成本降低,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小麥良種的大量涌現,將為河南糧食核心區建設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科技入戶:專家成果變農民産量

  優良的品種會“唱歌”,但要奏響豐收的樂章,良法不可少。

  農業專家介紹,小麥生長期長,週旋調節餘地大,即使某一階段遭遇不利因素,也有可能通過其他階段的生長彌補損失,增加産量,但前提是技術措施得當。

  入春後,我省小麥遭遇旱象持續、病蟲害早發等問題。省政府及時組織農業專家,制定了《2011年抗旱澆麥春管技術意見》,提出堅持以澆為主、措施前移、分類指導、因苗管理,全面落實抗旱保墑、合理施肥、防控病蟲、普遍中耕、“一噴三防”等五項抗旱和麥田管理關鍵技術措施。

  “這些關鍵技術措施,很有針對性,也很實用,在今年小麥抗旱保豐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省農業廳廳長朱孟洲説。

  農民是糧食生産主體,好技術最終要送到農民手中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信教、信神,不如信咱科技人;敬天、敬地、敬龍王,不如科技人講一堂。”滑縣一農民的順口溜形象地概括了農業科技入戶的實效。

  從播種到收穫,9個省小麥生産專家指導組分包18個省轄市,對小麥生産開展全程督導。全省1.3萬多名農業科技人員分包4.8萬個行政村,深入田間地頭開展苗情、墑情、病蟲情調查,把抗旱春管關鍵技術措施指導到戶、落實到田。

  “我省通過建立政府督導、專家分片包乾、科技入戶等制度,讓專家走訪基層、農技人員與農民‘零距離’接觸,這樣專家研究成果就真正轉化為了糧食産量。”省農業廳總經濟師魏仲生説。

  包衣種子、精量半精量播種、測土配方施肥等農民以前聽都沒聽説過的專業技術,如今已逐漸被農民掌握。以小麥病蟲害防治為例,今年防治面積在2億畝次以上,挽回小麥損失超過50億斤。

  許為鋼説,我省提出到2020年實現糧食增産300億斤的目標,如果能把現有的品種和技術推廣普及,增産潛力不止300億斤。

  高産創建:示範帶動種好糧

  當73歲的浚縣農民劉宗合看著自己2畝小麥的鮮重最終定格為1466.58公斤,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當生産隊長那會兒,一個生産隊也就打萬把斤小麥,現在我一家能頂以前一個生産隊!”

  讓劉宗合驚嘆的小麥産量,得益於我省開展的高産創建示範帶動活動。

  “高産創建跟著學,專家咋著咱咋著。”我省開展的小麥高産創建活動,為農民樹立了一個學得會的樣板,成為糧食持續增産最強勁的動力,使糧食生産方式實現了由單項突破到整合推廣的轉變。

  在許昌縣陳曹鄉高産創建示範區,按照“整村推進、一戶不漏、連片作業、統防統治”的原則,示範區內統防統治率達100%。專業化的統防統治有效解決了農業人口外出務工後,一家一戶防治病蟲害難的問題。

  據省農業廳統計,目前,全省已建設萬畝以上小麥高産創建示範片300多個,平均畝産達1062.84斤,並涌現出了一大批高産典型。浚縣、修武縣和孟州市等縣市的萬畝示範片平均畝産超過1300斤,鶴壁市淇濱區萬畝示範片平均畝産1392斤,創全國萬畝集中連片小麥高産記錄。

  農業部小麥專家組副組長、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説,在罕見的大災之年,河南省小麥再獲豐收,並創出成片單産新記錄,不僅表明河南省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的持續提高,而且為我國整鄉、整縣開展高産創建提供了樣板。

  重視科技創新,就是重視農業的未來。綜觀我省傳統農業的改造和發展史,實際上就是農業科技的進步和創新史。我省農業科技的創新與推廣,必將對增創糧食生産新優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對建設中原經濟區、實現“三化”協調發展和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河南日報 記者 李曉瑋 田宜龍 董學彥  杜  君)

分享到:
編輯:趙婧

相關新聞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