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青史盡成灰 臺胞研習營學子聆聽專家臺灣史講座

時間:2017-07-24 09:10   來源:台灣網

  臺灣青年學子聆聽了兩位知名的臺灣史專家的精彩講座(台灣網 李傑 攝)

  台灣網7月23日哈爾濱消息 (記者 李傑)“臺胞學子2017台灣史暑期研習營”21日在哈爾濱正式開營,研習營第一天,來自島內的80多位青年學生聆聽了兩位知名的臺灣史專家的精彩講座:廈門大學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學術委員楊彥傑主講了《荷據時代臺灣史》,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教授鄧孔昭主講了《明鄭時期臺灣史》。

  儘管臺灣營員們21日淩晨一點才坐飛機抵達哈爾濱,但是青年學子積極熱情的參與精神絲毫不減,不僅認真傾聽專家講座,還在提問互動的環節積極發言提問。與平時難得一見的各領域專家面對面探討問題,與來自各地的優秀同齡人分享討論,大家都不願放過這寶貴的交流機會。

  一天兩場講座後就是分組討論,這樣一種設計使得密集的講座更易消化,學員之間的不同認識也可以充分探討。分組討論是營員們發言最踴躍、投入最熱情的環節。討論都在晚飯之後,是非常難得的思想共撞的機會,所以大家的發言很熱烈。主題圍繞當天講座內容,但是大家興之所至,古今中西皆有所至,從歷史、政治談到社會、文化乃至對未來的展望,每個營員都有自己的解讀模式、分析角度,這也是研習營中互相交流帶來的益處。

  “我們反對刻意地用某種觀點,來切割實際上根本無法分開的兩岸歷史。”臺灣新黨發言人、新黨青年委員會召集人王炳忠在分組討論時表示,我們生活在臺灣,我們要了解臺灣史,但很不幸的是,我們在臺灣讀到的很多臺灣歷史是被扭曲的歷史,因為臺灣各個政黨都想要在上面做文章,特別是主張“臺獨”的人,想把臺灣史拿來做洗腦的工具。

  王炳忠説,臺灣史是中國史的一部分,但民進黨口中的所謂臺灣史,以“多元”的名義,把臺灣史和中國史完全切割掉,在他們眼裏,我們可以是日本人、荷蘭人、西班牙人,但就是不能是中國人。臺灣某些政客為了維護“小朝廷”,刻意否認兩岸的聯繫,歪曲了真正的臺灣史。

  淡江大學的胡少艾是一位歷史系的大學生,他表示,鄭成功最大的功勞是在民族大義上,他引用張學良拜謁鄭成功祠時寫的兩句詩説:“豐功豈在尊明朔,確保臺灣入版圖。”如果沒有鄭成功收復臺灣的話,今天臺灣人的境況可能無法想像。

  臺灣新黨新聞秘書陳斯俊從反對殖民的角度,來評論鄭成功對臺灣的貢獻,他表示,民進黨總提“外來政權”,王曉波教授提出過,判斷是否殖民統治有個特別重要的參考標準——是否實行民族差別待遇的統治。日本人統治臺灣時,臺灣人沒有投票選舉權,永遠無法進入管理階層。不許讀政治、法律系,甚至不許讀和日本人一樣的學校,日本人在臺灣掠奪資源運回日本用在母國,即使興修水利,水稻大米産量增加,臺灣人最後還是吃番薯幹,這無疑會打破“越殖民越進步”的謊言。而明鄭、清朝、國民黨統治臺灣時期,建孔廟,興科舉,辦教育,並沒有對臺灣人有差別待遇,清朝有臺灣人考中科舉到大陸為官,社會進步普通臺灣人也能受益,這是判斷殖民統治重要的依據,可見民進黨欺騙人民的説法站不住腳。

  “臺胞學子2017台灣史暑期研習營”由全國臺聯和海峽兩岸交流中心共同主辦,得到了包括黑龍江省臺聯、哈爾濱工業大學以及來自臺灣島內各有關團體的鼎力支援,活動時間為7月20日開始至7月27日結束,營員們除了聆聽專家講座外,還將參加“臺灣歷史課綱的謬誤及其危害”研討會、兩岸學子新媒體作品創作賞析交流會、參訪抗日紀念館等歷史遺跡等。(完)

  廈門大學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學術委員楊彥傑主講了《荷據時代臺灣史》。(台灣網 李傑 攝)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教授鄧孔昭主講了《明鄭時期臺灣史》。(台灣網 李傑 攝)

  講座互動環節,營員向專家學者提問。(台灣網 李傑 攝)

分享到:
編輯:趙苗青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