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滾圖

臺灣新北市參訪團拜謁中山陵 懷念先烈偉大精神

2018年09月04日 16:19:14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新北市宗親文化暨社區發展鎮江交流團成員在中山陵博愛牌坊前合影。(台灣網 李傑 攝)

  台灣網5月12日南京訊 (記者 李傑)5月10日,臺灣新北市宗親文化暨社區發展鎮江交流團一行40人,在南京拜謁了中山陵。

  10日上午,參訪團成員走過南京中山陵墓道上的392級石階,步入祭堂,拜祭孫中山先生石刻坐像。很多參訪團成員都是第一次拜祭中山陵,莊嚴沉默憑吊中顯示出了對這位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尊重和懷念。

  南京中山陵位於南京市東郊鍾山,東毗靈谷寺,西鄰明孝陵。孫中山1925年3月在北京逝世後,依其遺願,當時的國民政府在南京東郊為他修建陵墓。中山陵于1926年1月開始興建,全部工程至1931年完成,主要景觀均為建築名家之傑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一陵”。

  “中山陵建築氣勢雄偉,令人震撼。今天有機會拜祭中山陵,是非常幸運的事情。”臺灣參訪團團長、新北市八里區國民黨黨部主委林豐成是第一次拜祭中山陵,他表示,孫中山先生當年推翻滿清,建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他的功勞永遠值得後人懷念。從“天下為公”的匾額,可以推想孫中山先生當年為全體中國人奔走的的心胸。如果兩岸都能學習他這種精神,貢獻社會,效力國家,化解分歧,未來我們中華民族一定會在世界之林屹立不倒。

  臺灣參訪團副團長、新北市八里區婦女會理事長連麗玉説,第一次來到南京,耳聽為虛,眼見為憑,見到的很多事物超出原本的想像之外。孫中山先生的精神,是我們從小到大都很敬佩的,他的博愛精神,永遠讓我們所有人感動和懷念。

  參訪團成員賴麗瑋是第二次來拜祭中山陵了,第一次她是以個人身份來的,她表示,這裡有從書裏經常讀到的那種恢弘磅薄的景觀,一進門就感到氣勢非凡,也有親切感。她非常喜歡傳統文化方面的東西,近10年來每年都會到大陸一次,從文化等各個方面了解大陸。

  新北市吳氏宗親會會員吳曉芬是參訪團裏年齡最小的,她第一次到大陸來,談起對中山陵的第一印像是:很壯觀、很莊嚴、氣勢宏偉。希望下次來能夠慢慢來走一遍,把所有的景觀都看遍。

  “這裡是我魂牽夢縈的地方,從小時候在課本上讀到南京的時候,就很想有一天來看看它。”臺灣代表團的梁惠玲説,今天來到這裡,想到孫中山先生一生奔走革命,先烈們犧牲奮鬥,才換來我們的今天。當年讀到林覺民的《與妻書》,只覺得文字優美、慷慨激昂,現在每次讀這篇文章,都掉一次眼淚,孫中山先生當年帶領這一批年輕人,投入一生的心血心力,為國為民,我真的非常感動和感謝。

  梁惠玲表示,其實來這裡我心情有一點沉重,因為臺灣現在停滯不前。可是很開心的是,大陸現在昂揚奮發、進步很快。當見到孫中山先生的坐像時,我看到他的右手是握拳的,想到孫先生在臨終的時候,心心唸唸還是救中國,我們後代子孫,不能讓孫先生蒙羞。梁惠玲還説:“孫中山先生在革命的時候沒有忘記臺灣,他生前幾次到臺灣來,臺灣有關於這方面的史跡紀念館。他在臺灣被割讓給日本、被日本殖民的時候都沒有放棄臺灣。我們中國人要一起奮鬥,一起努力,讓21世紀真正成為中國人的世紀。”

  這些參訪團成員是應江蘇省鎮江市臺辦的邀請,到大陸參加宗親文化和社區文化交流活動的,活動從5月6日開始,期間還參觀了茅山新四軍紀念館、揚中市渡江紀念館。(完)

  臺灣新北市宗親文化暨社區發展鎮江交流團成員在中山陵合影。(台灣網 李傑 攝)

  臺灣新北市宗親文化暨社區發展鎮江交流團成員在中山陵合影。(台灣網 李傑 攝)

[責任編輯:趙苗青]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