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滾圖

兩岸及港澳青年舞者共探中華文化傳承創新

2018年09月04日 16:19: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泰寧10月20日電 (林春茵 鐘秋香)20日,第一期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青年舞蹈人才高級研修班在福建泰寧落幕,百名學員在為期4天的會程中,觀摩港臺舞蹈名家教學,聽取名家講壇,走進高校研討,共探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之路。

  該研修班係經福建省文聯批准,福建省舞蹈家協會舉辦。來自臺灣蘭陵芭蕾舞團、臺灣舞度空間舞蹈團、香港演藝學院、福建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福建省歌舞劇院、寧德市畬族歌舞團、龍岩市山茶花歌舞劇院、三明市客家文化藝術中心等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的近100名舞者參加。

  香港舞蹈聯會主席陳起馨指出,閩港舞蹈界近年交流密切,以文化差異為互補,共同探尋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創新之路,“是件好事”。

  臺灣舞蹈家協會理事長陳昭良也認為,近年來閩臺以舞為媒往來頻繁,臺灣舞者借此深入認知大陸,也向大陸同行介紹“臺灣面貌”,“這樣的交流能改變雙方刻板印象,非常正面。”

  名家大講壇聚焦傳統文化傳承

  國家一級編導、黑龍江文聯副主席王舉和香港舞蹈團首席演員陳俊分別在“海峽兩岸舞蹈名家大講壇”開講,以風格迥異的編導方式,共同演繹如何以舞蹈表達真實情感,這被他們視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的銜接點。

  觀看《紅色記憶舞蹈隨想----福建省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舞蹈晚會》的福建原創舞蹈後,王舉以畬族舞蹈為例指出,少數民族舞蹈要脫穎而出,需要堅持本民族獨特的儀式感等特徵,“我們不要去説別人的故事,原創的一定要有精神,表達這個民族的生活態度,表現真心真情。”

  在舞蹈名家教學交流研習課堂上,陳俊帶領百名學員于肢體俯仰間,體味“陰陽”和“開闔”。跳過30多部舞劇的陳俊近年致力於編導,探索推動中國舞和西樂的跨界融合。陳俊認為,“應尋找思想和精神領域的對接點”,正如馬友友和譚盾音樂中的東方元素廣為西方接受,“首先是精神上能夠有所共鳴”。

臺灣舞者教學臺灣阿美族豐年祭舞蹈。 繆麗容 攝

  臺灣舞者教學臺灣阿美族豐年祭舞蹈。 繆麗容 攝

  閩臺共議民族舞蹈多樣性

  臺灣舞度空間舞蹈團總監廖苡帆和臺灣蘭陵芭蕾舞團藝術總監崔洲凰分別在研習課堂上示範臺灣少數民族舞蹈,歡快的節奏和熱烈的情緒躍動使得分別來自香港、臺灣和大陸的學員們迅速破除了隔閡感。

  “大陸民眾可能對‘阿里山的姑娘’比較熟悉,但臺灣少數民族舞蹈多種多樣,民族特色也不盡相同。”從舞40餘年的廖苡帆示範説,阿美族面海而居,多有抬腳撩水的動作,客家採茶燈則另有一套動作。

  崔洲凰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説,臺灣正在發起“祖林的召喚”運動,以保存傳承少數民族文化。她之所以推廣本民族排灣舞,是延續離開叢林已經60年的媽媽的夙願,“經歷‘去民族化’和‘去中國化’,年輕人確實陷入了迷惘,他們不知自己是誰,從哪來,我願意喚醒他們的自信心。”

  福建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舞蹈係教師馬俊強則示範了昆舞“五指蓮花”的獨特手勢,百名學員隨他從一個“迴環”的肢體動作中,體驗意動身隨的中國舞“意識”。“僅僅這樣一個簡單的迴環,就可窺探到中國人講求圓而潤、滿的審美觀,有源才有流,應根據中華文化歷史的脈絡,去傳承發展中國舞。”馬俊強説。

  兩岸青少年舞蹈研習基地落戶泰寧

  活動期間,首個落戶福建的海峽兩岸青少年舞蹈藝術交流研習基地在泰寧設立。基地由福建省政協、福建省舞蹈家協會成立,此前,已在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灣文華高中設立了兩個基地後。

  福建省舞蹈家協會秘書長繆麗容表示,該項目是福建省政協十一屆提案,旨在加強海峽兩岸青少年舞蹈的交流與合作,提高兩岸青少年舞蹈編創和表演等方面的整體水準,共同傳承、弘揚博大精深的中華舞蹈文化。

  福建省舞協表示,今後將不定期地在泰寧基地開展海峽兩岸青少年面對面舞蹈教學研習、海峽兩岸青少年舞蹈夏令營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舞蹈藝術交流系列活動。(完)

[責任編輯:趙苗青]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