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原北京故宮博物院中的清代皇宮珍品“翠玉白菜”,本週被臺灣中小學生評為臺北故宮博物院中第一珍品。“翠玉白菜”由一塊天然玉石巧雕而成,是清代皇帝光緒之瑾妃嫁粧,白菜寓意清白,像徵新娘純潔,菜葉端有一蝗、一螽斯,像徵多産子女。
中新網5月28日電 據香港中通社報道,“翠玉白菜”、“肉型石”被稱為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也是大批旅客入場必看之物。但由於大陸游客遊臺人數日增,平均每日有超過5000名大陸旅客涌到臺北故宮,使場館容量不勝負荷,不少遊客投訴:“千里迢迢來臺灣,連(翠玉)白菜影子也沒看到!”
臺灣島內媒體27日引述臺北故宮管理部門表示,應旅客要求,將從6月15日開始,每週三、週五延長開放時間至晚上8時30分,且這兩個時段僅限定為散客入館觀看,讓有心欣賞中華文化瑰寶的知音客不至於淹沒在人潮中。
臺北故宮統計,去年參觀臺北故宮的總人數超過384萬人次,臺灣民眾最多佔164萬人次,其次是大陸旅客,佔143萬人次,其餘77萬人次則是其他地方的觀光團及散客。
臺北故宮方面表示,臺北故宮的藏品在大陸享譽極高,每天吸引超過5000人次的大陸旅遊團入內參訪,但因場館容量不勝負荷而影響參觀品質,有人連知名翠玉白菜的影子都看不到,甚至有人入內只能“參觀”旅遊團,連靠近展覽櫃也難。
專帶陸客團的張姓導遊表示,陸客赴臺必訪台北故宮,“如果沒有提早預約,就只能到現場排隊,苦不堪言。”不少散客更向館方投訴,指大批旅遊團在館內喧嘩,包圍展櫃,影響觀賞情趣,館方為讓散客能夠專心參觀,決定自下月起加設兩節“散客專場”,且票價仍維持160元新台幣。
[責任編輯: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