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粵東山區的梅州市,2007年,市民政局共辦理梅州臺灣兩地居民聯姻的涉臺婚姻登記340多對。從1988年海峽兩岸聯姻以來至2007年19年間,我市共辦理涉臺婚姻登記5700多對。據了解,我市是廣東省涉臺婚姻登記人數最多的市。據統計,1990年至2004年,全省共辦理涉臺婚姻登記13297對,其中梅州市4753對,佔全省總數的35.7%。
我市是著名的華僑之鄉,去臺人員也佔全省第一位,在臺灣的梅州祖籍客家人有160多萬人。1988年梅州市成立涉外婚姻登記處時,當年前來辦理涉臺婚姻登記的只有2對,至1990年也只有15對。隨著改革開放和兩岸交往的日益擴大,回梅州探親、旅遊、投資的臺胞越來越多,兩岸聯姻的人數也不同程度上增加。
兩岸聯姻情況。臺灣現有人口總數為2300萬人,大部分是從廣東、福建移去後繁衍的,其中,97%以上是漢族,客家人約有460萬人,主要來自廣東梅州、惠州、潮州以及福建閩西、江西贛南等地的20多個縣,而以梅州祖籍屬為最多,約有160多萬,其中祖籍蕉嶺縣的臺胞就有46萬人。在臺灣的梅州祖籍客家人主要分佈在臺灣的南部、中部和東部。自從1987年臺灣開放“海禁”以來,臺胞來梅州投資、經商、旅遊、探親的人數大幅度增加。海峽兩岸同源同文,生活風俗、生活習慣相同,特別是臺灣與大陸兩地客家人講禮節、重倫理、好學問、尚教育、敦親族、敬祖先、隆師道的習俗,客家人較為純樸、勤勞;祖籍在梅州臺胞眾多,方言和風俗習慣相同。因此,海峽兩岸之間客家人的聯姻也就不可避免地産生和加大,同時,兩岸經貿往來不僅促進了兩地經濟的發展,也密切了兩地的聯繫,而且解放前兩岸就有通婚的習俗,改革開放後,兩岸聯姻勢頭大增,從1987年開始我市就有人與臺胞結婚,涉臺婚姻在兩岸關係發展過程中順勢而生,是兩岸人員往來不斷增多的必然産物,同時又是對兩岸關係發展起到一定影響的一個因素。正常、健康的兩岸聯姻,有利於兩岸人民的相互了解,增進感情,增強對祖國和平統一的信心。
據調查,兩岸的聯姻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87年到1993年,聯姻對像是解放前的離散配偶的重合,部分離異、喪偶的結合,主要特點是:年齡偏大、學歷較低;第二階段是1994年到2000年,聯姻的主要對像是離異、喪偶、部分年老的男臺胞來大陸找妻子,其主要特點是年齡較輕、文化層次逐漸提高;2001年以後是第三階段,隨著祖國的日益強大,這時的主要對像是年輕一代,改變了以前主要是臺胞來梅州娶妻的現象,實現了“雙向”選擇,有極少部分臺灣新娘嫁到梅州。同時,梅州留學海外的學生也從海外娶或嫁到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