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傳絲路情 墨連兩岸心

時間:2008-08-04 15:20   來源:SRC-30

  在21號的現場揮毫活動結束後,臺灣書畫交流訪問團的九位書畫家們在蘭州大學的老師們陪同下開始了為期四天的絲路之旅。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中國紀元西元前202年—138年的西漢時期,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促進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

  可能在一些朋友的印象中甘肅處處是大漠戈壁,但事實上並非如此,甘肅宛如茫茫沙漠之中的綠洲奇跡,讓人為之讚嘆。而且對於甘肅還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比喻:想要看中國改革開放30週年的變化,就去深圳,想看中國100年的發展變革,就去香港和上海,想看中國500到1000年的歷史,就去北京,想看中國3000到5000年的歷史,就去西安;最後,想看5000到8000年的歷史,就一定要來甘肅。由此可見甘肅的歷史底蘊和甘肅人驕傲之情。

  蘭州大學李恒濱副校長在交流訪問團出行前就表示,他相信臺灣的書畫大師們的絲綢之路的采風之旅,一定不虛此行。他説:

  “甘肅雖然處在欠發達,但有歷史的積澱,歷史地遺存,宗教的文化、漢代的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天水麥積山石窟,敦煌等等,可看的東西非常多,我想這些先生們會留下非常好的印象,會覺得此行不虛,增加對祖國的認識,通過他們向臺灣島內的民眾介紹大陸的情況, 所以活動具有積極的意義。”

  臺灣書畫交流訪問團的九位成員們從甘肅蘭州出發,途經敦煌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到陽關,魏晉壁畫墓,嘉峪關長城。絲綢之路上壯美的大漠戈壁景色,悠久的歷史文化,讓臺灣的書畫大師們親身體驗到了祖國幅員遼闊,歷史底蘊深厚。

  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莫高窟,早在1987年就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産。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近代又發現了藏經洞,內有5萬多件古代文物,並衍生出了一門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

  臺灣中國美術協會理事林裕淳先生期待來莫高窟已經很久了,今天能夠親眼目睹莫高窟的文化瑰寶,讓他驚喜萬分。他説:

  “敦煌歷史悠久,最有藝術價值,每個藝術家來講,對這個石窟都有相當的期望。大家來看這個敦煌莫高窟,有必要來走一趟,有必要把數據多收集一點,然後自己能夠做一個靈感的創作。”

  臺灣鄉園文化美術推展協會理事長林晉大師是知名畫牛的高手,三兩筆就能將臺灣的鄉間水牛畫的活靈活現,此次在莫高窟中見到隋唐時期的耕牛壁畫,仔細觀賞之後,讓他不禁對古人的高超的繪畫技法産生欽佩之情。他説:

  “那個牛畫的是黃牛,不是水牛,黃牛的屁股比較方,水牛的屁股比較圓,黃牛的臉比較長,水牛的臉比較短一點,畫的很好,古代的人沒有錄影機,他們能夠全憑記憶畫下來,那個工匠技術非常不錯,他畫的應該是很多了,莫高窟中的佛經的牛動作代表了很多的意義,畫家佛經的修養很深才能畫出這些故事。觀看的人如果沒有很深的了解,看了也是白看。所以説莫高窟真正要來看,一個月都看不完。”

  在感受敦煌藝術之餘,臺灣的書畫大師們紛紛表示他們還有責任在肩,要把大陸悠久的文化藝術帶回到臺灣去,促進兩岸民眾的交流。今年86歲高齡的楊年耀大師在逛完四個洞窟之後,腿腳已經浮腫。他説他這個年紀已經不適合再四處奔走,但是這一次堅持要來,就是為了促進中華民族的文化在兩岸間進一步的交流和傳承,作為中國人的他有這種責任感。

  “醉臥沙場、鐵馬金戈、邊塞烽煙”所構成的祖國邊陲景色,讓來自臺灣的書畫名家們如癡如醉。絲路之旅不僅帶給了臺灣的書畫大師們全新的感官體驗,更感受到了祖國寬廣的胸懷。

  7月26日,來自兩岸的十多位書畫名家返回蘭州後,再度聯袂揮毫,創作了長達40余米的長卷,表達他們對兩岸關係發展的美好祝願。在此之前,兩岸書畫家還為祝賀蘭州大學百年校慶及祝福北京奧運共同創作了兩幅書畫長卷。至此,具有特殊意義的兩岸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取得了圓滿成功。

  臺灣書畫交流訪問團總務管理叢秋華先生説,訪問團跨越4000多公里來到蘭州,行走絲綢之路,就像寫歷史一樣,機會珍貴。因此他希望借這個機會與甘肅書畫家們共襄盛舉。

  “希望能借這個機會與甘肅藝文界共同表達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祝福。這是在中國的土地上第一次舉辦奧運,是中華民族的光榮,也是兩岸人民一個莫大的光榮,所以臺灣藝文界與甘肅書畫家共同合力作長卷,贈給北京奧運會,表達支援和衷心祝福之意。”

  回顧這一次兩岸書畫名家的交流活動,活動的主辦方代表蘭州大學副校長李恒濱同樣深有感觸。他説;

  “回顧兩岸書畫名家的交流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包括現場的書畫交流,絲綢之路的探訪,臺灣的書畫大師們都覺得此行不虛,收穫很大。譬如楊年耀老先生就説這一生有這樣一次絲綢之路行和書畫交流,是他晚年非常完滿的一件事情,我聽到他們這樣的感受,非常的欣慰。活動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在文化在同根同源的基礎上,通過藝術文化的作為橋梁連接兩岸親情,這是個最自然的,力量也是最大的,而且都是發自內心的,更加感覺到我們就是一家人。”

  傳統國粹書畫搭臺,兩岸書畫名家們通過書畫聯展、揮毫潑墨,共用兩岸親情的融洽。這一次的活動是非常成功的,相信這樣的活動還將舉辦第二次,第三次,並將成為兩岸血脈親情的見證。

分享到:
編輯:李婷婷

相關新聞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