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慈濟到福建傳“向病人學習”新理念

時間:2013-04-01 16:21   來源:東南網

臺灣慈濟到福建傳“向病人學習”新理念

  3月29日到30日,在廈門慈濟志業中心,廈門醫學會聯合慈濟基金會舉辦廈門醫學人文培訓項目。廈門醫學會方面希望可以取經慈濟人文醫學的精華,助力改善當下緊張的醫患關係。此次培訓項目,共分為四期舉行。除了已經舉行的這一期外,未來三期課程,慈濟基金會方面,還將針對廈門不同醫學界人士,派出經驗豐富的老師,開展不同主題的醫學人文教學。

  經過兩天培訓,約200位來自廈門、龍岩的醫護人員及醫療機構管理人員反饋,“觸動很大”。有代表對記者説,慈濟倡導“醫護人員向病人學習”的醫患關係,對其舊有的觀念和做法形成巨大衝擊。

  人文醫學經驗:訴求親密如家人的醫患關係

  在慈濟,“感恩”是口頭禪。而接觸過慈濟醫學事業的人都知道,在慈濟醫院,每一位病人雖被病痛所困擾,但他們卻能在慈濟人的照顧下,臉上挂滿幸福、甜美的笑容,完全沒有病痛的陰霾。這樣的場景,讓歐美許多醫學機構都感到好奇,紛紛前來取經。而慈濟也竭盡所能,將自己的人文醫學的經驗大方與眾人分享。其實,慈濟醫患關係的起點,首先“從醫護人員向病人學習”開始。

  慈濟基金會執行副總林碧玉介紹,可能慈濟醫學在硬體方面和大陸沒有什麼大差別,但在人文醫學方面,慈濟真的很有特色。用“獨步全球”來形容,絕對不為過。林碧玉希望,可以借由與廈門醫學會合作的模式,將人文醫學的經驗,提供給大陸朋友參考,一起創造更加和善的醫患關係。此次廈門方面引入“慈濟經驗”,開辦系列培訓項目,加大推動醫學人文建設力度,在大陸屬於先行先試。慈濟基金會方面希望,透過廈門的合作,系列教學模式有機會在大陸推廣。

  林碧玉總結,其實,慈濟醫學體系創建這27年來,也沒有什麼其他秘訣,就是在每一個細節都以人文關懷來行事,讓每一位病患覺得愉悅和舒服。

  “慈濟的醫患關係,一直都如家人般親密自然。”林碧玉説,“技術交流是一個層面,教會醫護人員如何更用心去愛病人,這才是我們的人文精神所在。”

  “在慈濟我們強調大愛,有醫者的愛,對生者的愛,更有對亡者的尊敬。”林碧玉很詳細地介紹,病患來慈濟看病,醫護人員是要感恩病人提供給予自己專業精進機會,醫護人員是要向病人學習的。醫患角色重新定位後,日子久了,自然就相互平順、和諧了,關懷也會變得雙向互動。

  流淌在慈濟醫學中每個細節的人文關懷,對廈門第一醫院急診室護士長楊銀鈴來説,真的從內心感到了前進的力量。去年,慈濟基金會和廈門醫學會舉辦以護理為主題的“人文培訓”,楊銀鈴參加後感觸很深。她説,這為自己徘徊多年的工作煩惱,找到了一個解決出口,一個可持續做下去的動力。楊銀鈴堅信,真心付出了,病人有感了,醫患關係就能如家人般輕鬆自在。而今年,在楊銀鈴的積極帶動下,她有好幾位同事,都積極報名參加慈濟醫學人文培訓。

  受益者體會:醫護人員真可以做更多

  在楊銀鈴長期的護理工作生涯中,對人文、對心靈關懷,並不陌生。但此前,對病患的關懷比較隨心,不系統也不持久。而接受慈濟人文醫學系列培訓後,楊銀玲才知道原來護理可以做到這麼極致人文,對病患的關懷真的更多。

  楊銀鈴説,以前,總覺得對病患關心就夠了,可慈濟人卻可以將關心延伸到病患家人,真正給予病患內心的慰藉。“他們為什麼拖了這麼久才來看病,為什麼病沒好就跑回去?”在慈濟,醫生除了給病人看病外,還會把病人沒人照顧的小孩接回自己家裏去照顧,諸如此類,流淌在細節中的人文關懷,讓楊銀鈴備受感動。“原來醫患關係還可以這麼親近!”

  透過慈濟護理培訓,楊銀鈴真切感受到慈濟人發自內心的關愛。“可能是我個人的原因,以前真的沒有做得那麼好,現在我知道有榜樣可以學,有方向去努力。”結束慈濟護理培訓後,楊銀鈴思考很多,而更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讓周邊同事,也在護理中加入更多溫暖。

  “我一個人的力量很有限,但若不斷有人和我一起去做,可能就會改變更多。”接受慈濟人文醫學培訓後,楊銀鈴就將自己從培訓中學到的精華,貫徹到日常工作中。楊銀鈴知道,在科室中,她是護士長,是一個帶頭人,當她更加主動去關心病患,對病患更加細心關懷,即便是對待投訴的病人也和顏以對……大家都會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榜樣的力量就會顯示出來。

  一年多來,第一醫院急診室的變化,有目共睹。醫護人員心態發生悄然變化,各種細膩人文關懷開始流淌在工作中,隨之而來的是廈門醫學界的各種肯定和榮譽。這讓楊銀鈴很欣慰。(海峽導報記者 張燕娟)

分享到:
編輯:馬迪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